「這並不是一部劇情片,我不打算將每個畫面都清楚地給予意義,只是提供看影片的人一些思考的方向及可能性,讓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作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創造自己的故事。」 – 數媒系動畫組《The Door》導演李晉
《The Door》是一個虛擬世界實體化的作品,參考了《匿名遊戲》、《全面啟動》、《駭客任務》等作品的世界觀,將世新大學的網路以世新大學的場景呈現,透過門這個媒介,穿梭於各個空間,片中的女主角是名「門者」,也就是「Connecter」,試圖入侵世新大學的主機,取得資料。
數媒系動畫組總召吳欣芮描述,這就像是我們這群大學生,剛進入世新大學時,摸索著世新大學的精神與資源,整個故事包含了十二個場景,前十一個場景,代表我們初入此地的徬徨與矛盾,而最後一個場景,則是比喻最終我們得到那些精神與資產,找到生命的定位。
吳欣芮表示,一開始,他們先思考連結的具體形象是甚麼,有甚麼可以代表連結,曾經考慮過樓梯、窗戶等不同的事物,最後決定使用門。門有一個很明確的移動目的,而門不會自己開啟,必須主動去旋轉門把,表達一個「主動行為」的概念,另外,門也可以直觀表現出兩個空間的連結,不僅畫面上較具流動感、節奏較快,在意義表達上也較為清晰、純粹。
片中舉著傘、追逐著女主角的人,根據吳欣芮的說法,是所謂的「掃毒機制」,不禁聯想到世新電腦裡的小紅傘防毒軟體,令人莞爾一笑。
紅傘人的拍攝過程 |
整部影片製作運用了大量的道具、特效以及合成技術,李晉玩笑說到,這全是班上同學用肝換來的成果。
美宣組在道具製作上十分用心,包括自製燭台、顏料補色上色、服裝的選擇與租借等等,都是相當費時的工作。
預告片中,在舍我樓旁奔跑的畫面,是將一秒分成二十四格,一張一張去背,再合成,光是那幕就要五個人分別處理好幾百張圖片,大禮堂那幕,則是將攝影機固定,重複拍攝同一個演員坐在不同地方的畫面,將所有影像後製而成,最後圖書館的樓層的透視特效,則是將2D的照片,用After Effect運算,3D化以後再剪輯。
對於Logo製作,復興美工畢業的李晉笑著回答,其實這一點都不難,只是應用After Effect做一些物件移動的特效,並用記者的電腦,當場示範了一個NLOG的動畫Logo的製作。
宣傳過程相當艱辛,吳欣芮提到,他們的校園第一波宣傳,是請宣傳人員拿著傘站在山洞口,當有同學路過時,將傘打開並旋轉,在傘的另一面有宣傳字樣,這樣的宣傳方式後來被罵得很慘,大家都說太驚悚了,會嚇到人。在宣傳期間,別系的人經過會向他們打招呼,但因為影片內容的關係,他們無法說話,吳欣芮擔心別系可能會以為他們不禮貌。
第二波宣傳海報 |
第二波宣傳,他們打算模仿日本【全員逃走中】製作一個【The Door逃走中】的影片,象徵一種靠自己逃出危機,逃出一片天的掙扎。
李晉最後表示,這部影片除了透過各種場景,讓觀眾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外,希望大家能進一步去思考,在那份人生意義的背後,暗地操弄我們的究竟是甚麼。【Nlog記者宋宗霖/採訪報導】
令人玩味的結局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