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俊希、林以喬、黃子宜 首圖/黃子宜】
AI聊天機器人ChatGPT近來掀起熱潮,不僅能即時為使用者蒐集大量資訊,更能輔助學習。然而,以ChatGPT輔助教學的教授及學生對其在教學上的使用提出改變教學模式的隱憂。清華大學專案小組組員暨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羅中泉表示,除教學要作出改變外,政策也需要為教學訂定規範及協助執行。
改變教育形式 提升師生學習成效
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推出AI聊天機器人ChatGPT,除能給出近似真人的回覆外,也能依使用者提出的條件生成文章或撰寫程式編碼(下稱程式)。在校園中有教師將其融入教學,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李怡志分享,部分學生會因個人程度差異無法編寫能夠順利執行的程式,使用ChatGPT輔助教學後,若學生有基礎程式設計及下指令的能力,便能使用ChatGPT產出可執行的程式,因此,利用ChatGPT輔助教學可縮小學生間程度差距。
「教育仍存在,但形式被改變。」李怡志提到,ChatGPT的出現雖能輔助教授及學生學習,但固有的教學模式卻會產生變化。他認為,ChatGPT使用於教學後,學生不僅能及時在ChatGPT獲得解答,更能針對其提供的答案與教授深入討論。此外,學生需學習對ChatGPT下達指令,並檢查其產生程式碼的正確性,藉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ChatGPT融入教學,使教學模式改變。(圖片:取自Pexels)
ChatGPT暗藏隱憂 培養學生關鍵偵錯能力
提升學習成效同時,也面臨教育模式的轉變。羅中泉坦承,目前ChatGPT提供的資訊專業性不足,學生應認知ChatGPT統整資料的有限性及正確性,避免過度依賴而接收錯誤訊息。他認為,未來應多培養學生的「偵錯能力」,要求學生從檢視、批判角度看ChatGPT的答覆,確保ChatGPT提供精準的資訊。
ChatGPT問世後,提供學生快速查詢資料的管道以節省搜尋時間。然而,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學生施宥丞認為,未來ChatGPT可能面臨淪為舞弊工具的風險,對其過度依賴可能降低學生思考能力及阻礙延伸思索答案的多樣性,因此學生應斟酌使用從ChatGPT獲得的內容,才能使其成為助力,協助補充客觀資料並應用於答題中。
施宥丞提出以ChatGPT輔助教學衍生的隱憂。(攝影:黃子宜)
除提供方便性外,ChatGPT也可能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羅中泉分享,偵測系統能夠分析學生是否利用ChatGPT作答,但結果並非完全準確,無法成為學生利用其作答的依據,因此部分教授要求學生口述答題邏輯,了解學生思辨過程及作答狀況。李怡志認為,習慣獨立思考的學生仍會保有自身的做法,因此其思考能力不會受ChatGPT影響。
ChatGPT輔助教學 盼教育部制定相關規範協助
針對未來ChatGPT於教學上的使用規範,羅中泉建議,教育部可邀請各大學校長或教務長共同研討、擬定ChatGPT的教學使用規範,並提出完善的指示協助執行,包含建置臺灣教學用ChatGPT版本、開設工作坊及課程。他強調,教育部應制定各式教學指引,帶領各級學校將ChatGPT融入教學,除學生需自律使用外,教授也需調整上課方式並以相對應的措施,預防學生對ChatGPT的濫用,以建構更完善的使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