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校園】潘祖蔭談電視產業危機 盼以多元與數位化走出新風潮

【記者/黃庭芳 照片提供/世新大學新聞學系】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新聞講座課程10月26日邀請中天電視台董事長潘祖蔭,以「電視觀眾去哪兒?走到十字路口的電視產業」為題 ,分享他在媒體界工作30年的經驗,講述所看見媒體產業的變化,以及台灣電視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

潘祖蔭表示,近年來有線電視觀眾流失、廣告減少、新聞工作者比例下降這三大指標,都是對新聞產業的嚴重警訊。因此他也期許在這個科技資訊傳播迅速的世代,受過完整新聞教育的學生,應背負著更大的責任,將新聞報導做好,並改善當前的問題。

潘祖蔭(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提供)_181111_0003潘祖蔭勉勵學生將新聞報導做好,改善現今新聞產業問題。

目前全台灣有線電視訂戶有500多萬戶,但隨著OTT 平台加入市場,網路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進而變成大眾收看視頻的主要媒介,看報紙、看電視的人卻越來越少。潘祖蔭進一步指出,收視率的下降連帶廣告減少,部分廣告主將重心轉移至網路上投放,不再侷限於電視。

他回想自己在無線電視台服務時,昔日10秒鐘的廣告就能為電視台賺進2萬6400元的收入,在政府的規定下一小時的節目僅有十分鐘的廣告,而十分鐘內又有好幾個十秒鐘,此光景和現今的危機相差甚遠。以話題度一向很高的《康熙來了》為例,到了節目後期,儘管節目維持相當高的討論度,收視率卻只剩下開播時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因為大部分觀眾在這個媒介的交叉路上已漸漸走向以網路平台收看。

潘祖蔭(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提供)_181111_0002潘祖蔭回想昔日光景與今日困境相差甚遠。

針對此現象,潘祖蔭提出了因應之道,期許電視台的經營更多元化,讓觀眾透過不同管道接收新聞消息。此外,他也鼓勵節目內容往數位化發展,如中天新聞雲的直播小組透過線上主播探訪鬼屋的方式,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迴響,帶領一股新的風潮。

除了新聞產業,潘祖蔭也跨足戲劇與節目製作,他認為,製作費上資金投入不足,加上政府過去禁止電視戲劇置入行銷,直到後期才逐漸放寬廣電政策,導致台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缺乏國際競爭力,在企業冠名費上,就和對岸的戲劇節目相差一大截,無法將戲劇節目行銷至海外各地。

潘祖蔭(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提供)_181111_0001潘祖蔭認為電視台經營應朝向數位化及多元化努力。

「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潘祖蔭堅信,即使有線電視面臨著諸多挑戰,只要堅持相信自己,不隨波逐流,新聞工作產業仍然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