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分享】跨越語言隔閡 台大泰北社深入偏鄉

【記者/蔡佩珈 攝影/蔡佩珈 首圖/台灣大學泰北服務學習社提供】

台灣大學泰北服務學習社(以下簡稱泰北社)由一群充滿服務熱忱的大學生所組成,他們在15日舉行《邊境未盡》成果發表會,分享今年前往泰北服務的體悟與觀察。台大泰北社每年寒、暑假深入位在泰國北部(以下簡稱泰北)偏遠山區,在當地華文學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華語教學,並在熱水塘村榮民之家陪伴曾為軍人的「大爹」(榮民)。

熱水塘村榮民之家從當初的一百多位大爹,隨著時間凋零至今僅餘七位。這些年邁的大爹事實上是國共內戰時期,自雲南退守至泰北的中華民國國軍。他們在等待反攻大陸的期間,失去與親人、朋友的聯繫,又因國際情勢變動無法回到原生家鄉,最後在泰北落地生根。由於大爹多為少數民族及雲南人,此次出團的團長許瑋育在陪伴大爹「老六」的過程中,時常因不懂雲南話而無法對話。儘管語言成為兩人之間的隔閡,但老六愛笑與健談的性格,也成為許瑋育此趟服務中最珍貴的時刻。

0529老六(後)愛笑與健談的性格,也成為許瑋育(前)此趟服務中最珍貴的時刻。(台大泰北社提供)

「在那個時間點,我真的走進了老六的生活。」許瑋育回憶初見老六的情景,當時老六獨自一人坐在中庭,身邊還立著一面中華民國國旗。許瑋育走近一探,老六像對待老朋友一般把他拉到身旁,並拍著許瑋育的肩膀,指著國旗開心大笑。雖然許瑋育對老六的舉動感到驚訝,但也受到他的笑容感染,聽老六分享他最寶貝的事物。透過他對大爹的觀察,許瑋育發現慈善團體時常寄送物資,因此大爹生活上並無太大困難,但他們的生活卻是很平淡的。舉例來說,大爹們常待在同個地方一整天,時間到了就睡覺,日復一日重複著這樣的生活,所以許瑋育認為他們能藉由聊天與陪伴,除了讓大爹有被關懷的感受,也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我們沒有家、我們沒有家…」在成果會開始前響起的電影《異域》主題曲,緩緩道出大爹們流離異鄉的心情。與大爹一同從雲南逃難過來的華人,期望建立華文學校延續中華文化。然而以中國文化、思想為主的華語教學,卻與華人村的孩子們之間出現了「斷裂」。泰北社學術部部長楊書菡,依據這次出訪華文學校的經驗指出,許多孩子對於學習中文的動機低落。她說明,現今華人後代在課間接受泰國義務教育,華語教學則在課後學習中出現。原本承載著先代意識的華文教育,如今成為補習班式的學習。因此,孩子們與華語教學之間的「斷裂」不僅展現在學習動機上,也深埋在各個世代之間。

20190118187孩子們與華語教學之間的「斷裂」不僅展現在學習動機上,也深埋在各個世代之間。(台大泰北社提供)

除了孩子與祖先複雜的世代斷層外,他們的教育環境更與台灣大不相同。楊書菡前往的恩泉小學與中興中學,呈現了大部分華文學校的匱乏資源。這兩所學校的天花板皆由鐵皮組合而成,窗戶更是由鐵絲網、木頭構成。其中恩泉小學的師資更為缺乏,整校的教師含校長僅有三名。根據學長姐的經驗,她以為學生多以成為導遊為志向,然透過此次來訪,楊書菡得知學生未來志向,並不侷限於導遊一職,例如廚師、歌手、導演、醫生等等。在楊書菡看見如此的教學環境與學生對未來的多元想像後,她無奈地問道,「在教育資源、學習動機不足的狀況下,這些孩子真的能夠實踐他們的夢想嗎?」

_1170998(楊書菡)楊書菡在社團培訓上將透過經驗分享,讓往後寫給孩子的教案更符合當地需求。(攝影:蔡佩珈)

為了回應泰北社在當地看見的議題,身為學術部部長的楊書菡,在社團培訓上將透過經驗分享,讓往後寫給孩子的教案更符合當地需求,以及更新大爹背景資訊。在未來選擇上,楊書菡則希望借鏡泰北,投入台灣的偏鄉教育。儘管泰北社的到來,無法立刻替華文學校翻新設備,也無法解決當地長期師資缺乏的問題,但透過深入泰北的經歷與體悟,能讓社員用不同的方式,對泰北議題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