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主筆室 圖/取自Pexel】
心理健康問題近年漸受重視,事實上,雙十節不僅為我國國慶日,同時也是世界心理健康日;在此般氛圍下,年輕族群高居不下的自殺率,似乎也終得各界正視。據衛福部統計,在15到24歲的年齡層,自殺率於過去10年節節攀升,比較2014至2022年自殺率數字,15至19歲增加137%、20至24歲增加90%,而在2022年死因統計中,自殺為15至24歲第2大死因,僅次於事故傷亡。
台灣大學、銘傳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去年陸續新增「心理調適假」的假別,跟進早在2021年就率先實施「心理不適假」的中山大學,截至去年11月,據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統計,全台已有超過30間大專院校施行心理假。依多數學校規定,與病假不同,請心理假不需檢附證明,學生感覺心理不適時即可請假。
「你不要想太多、你抗壓性太差了」,面對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時,台灣社會不少人的潛意識仍停留在此,大專院校增設心理假,除了代表著我國正從高教階層正視年輕族群心理健康問題,在心理假仍會遭部分聲音質疑為「翹課神器」的此刻,似乎也正試圖扭轉在台灣社會,長期被「污名化」的心理健康問題。
許多大專院校開始推行心理假,若學生心理感到不適,不須檢附證明即可申請。(圖片:取自Pixabay)
創全台先例推出心理假的中山大學,過往曾言明心理假更算是「意義先行」的假別,校園推廣心理假,重點其實並非請假本身,而是學生請假原因,及周邊的心輔資源,且更多的是告訴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們「學校在乎」;實際上,部分鬱症患者的前兆之一為持續性悲傷,倘若學生能在初期即因請假而有意識,並進而使用心輔資源,未必不能讓鬱症防患於未然。
不過,在「意義先行」的心理假於各校上路後,長久以來校園心輔資源「僧多粥少」的困境,依舊是各大專院校與政府必須正視,且應盡速找出解方的最重要課題;衛福部「心口司」分家後,心理健康司去年8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補助年輕族群3次免費諮商,作為亞洲先例,這當然值得肯定,但補強校園心輔資源的缺口,仍尤為重要且刻不容緩。
「所有人都會有脆弱的時候,心理健康假的落實,能夠讓學生在無止盡的追逐中,至少有一個稍作喘息、讓心放假的時刻」,是青民協為心理假下的註;大專院校作為各級教育階段的高等教育,或許也不應停留在還要嚴格管理學生出缺勤的環境,應讓學生了解心理假的意義,並藉此讓其掌握周邊的心輔資源,避免屆時才方恨少,心理假絕非大學生的翹課神器。
※給自己一個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