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看法】「和氣生財」並非兩岸交流最佳解 真誠對話才是

【文/新聞人電子報主筆室】

世新大學再度登上新聞版面,這次被媒體曝光和三所中國姐妹校簽署承諾書,內容提及「課程內容不涉敏感政治活動」,引發諸多爭議。世新廣招陸生來台研修已行之有年,「課上那個陸生因為老師的政治立場而跟老師吵架!」似乎已再不是新鮮事。在兩岸交流頻繁的當下,「和氣生財」真的是最佳解嗎?「不講敏感政治議題」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值得思考。

大學是一個讓所有的觀點都能充分地交流、論辯的自由學術殿堂,大學是有靈魂的,是有血有肉的。傳播學院起家的世新,曾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廣邀異議人士授課,以創辦人成舍我的「我要說話」精神,樹立大學言論自由的典範。

「能說話,能說真話」才是大學應有的模樣,也是世新風骨所在。陸生來台研修,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並非首要,而須體會台灣的風土民情,認識台灣社會,學習轉換角度看待各類議題。這是中國的教育環境無法給予的,也是台灣寶貴的資產。也因此,各類議題的討論尤為重要。

兩岸分治近七十年,兩地師生交流存在隔閡、爭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對於爭議,我們應面對它,讓雙方各執一詞,把可能的觀點都激發出來,創造更多的討論和交流,而非擔心爭執而以一紙承諾書及「勸說」的方式把嘴巴堵上。逃避問題不是世新該有的態度,反而做了糟糕的示範。

真正的兩岸交流,不應只是嘴上互相誇讚「台灣景美人美」、「大陸經濟繁榮」,而是真正去認識、了解彼此內心真實的想法,而爭執是對話的開始,也是認識彼此的起點。爭執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交流時無法說出真實想法,可怕的是對敏感議題噤聲。

「讓陸生離台灣土地近一點,讓交流離銅臭味遠一點」,真誠的交流才符合兩岸社會的期望,才能讓對話成為可能。世新應該創造機會,鼓勵兩岸師生在各類議題上積極論辯,這才是大學該有的模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