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邵郁雯、黃詩涵、許詠晴 首圖/許詠晴】
實驗高、國中小陸續在台灣成立,卻無實驗大學辦學案例,使自學生在高中階段結束後無法接續熟悉的學習模式。由於實驗大學屬新創教育,教育部仍對審核存疑。對此,辦學者籲教育部應跳脫傳統教育框架,達成推行實驗大學的初衷。
自學生人數逐年攀升 台灣卻無實驗大專院校
近年來,莘莘學子紛紛進入實驗教育體系,據教育部統計,參與學生已從2016年的9369人增至2021年的2萬1703人,五年間多出一萬人選擇實驗教育。但目前尚無實驗大學,實驗教育學生完成高中階段後,若未進入職場或前往國外就學,大多決定申請國內大學,也可稱為體制內大學。然而,體制教育卻無法銜接他們以往的學習模式,恐形成斷層。
實驗教育其一種形式為「非學校型態」,選擇此學習型態的學生為眾人口中的「自學生」。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此類高中學生在2015年共452人,2021年則高達1694人,在少子化下自學生人數逆勢成長。
體制教育限制多 踏上自學之路
從體制教育轉為自學的高子馨,憶及選擇自學的原因,小學一、二年級每天放學已是傍晚,還需完成作業,鮮少時間與家人相處,因此母親希望陪伴自己的成長時光,他便在小學三年級開啟自學路。而同由體制學校轉為自學的邱同學(化名)坦言,體制內學習生活緊繃,因此決定自國一開始自學,以擁有彈性時間從事興趣活動,更加認識自己。
高子馨回憶,小學放學已是傍晚,較少與家人相處時間。(攝影:邵郁雯)
重返體制大學難銜接 自由度未如預期
有些自學生會參與騎車、爬山等親近自然的戶外學習活動,高子馨分享,自己則加入共學團體、參觀展覽以探索自我。面對升學,他回憶,因無法決定未來志向,且憑藉自己對自然的興趣,盼在大學四年確立志向、累積專業知識。不過,目前就讀文化大學園藝暨生物技術學系一年級的高子馨也坦言,由於系上必修科目及考試多,還需長時間在教室聽課,與想像中可彈性安排課外活動、找尋興趣的大學有落差。
不僅自由度未如預期,目前就讀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一年級的邱同學表示,大學資源有限,且不一定符合需求。高子馨也說明,並非無法適應大學生活,但認為過往的自學方式較有效率。對此,台灣青年國際實驗高等教育知行聯盟創辦人楊逸帆解釋,自學生已有自主尋找資源的經驗,不滿既有體制教育恐成癥結點,因此學校能否提供符合他們學習需求的環境也是一大考驗。
《實驗三法》修正至今 尚未有成立案例
為跳脫既有教育框架、順利銜接自學生的學習模式,自2017年完成《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及《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下稱《實驗三法》)修正後,實驗教育延伸至高等教育,已有五間機構正式提出實驗大學申請案。社團法人台灣全球連結發展協會(下稱Crossroads)實驗高教籌備主任侯采彤說明,自學生過往皆以自身需求,量身打造學習內容,現有法規卻仍存體制教育觀念,限制教育改革。
侯采彤說,現法規仍存體制框架反限制教改。(圖片:侯采彤提供)
2017年12月《實驗三法》修正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將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對象調整為專科以上,因此許多團體接連提出實驗大學的構想,不過因現有法規限制,導致實驗大學至今難以落成。
在《實驗三法》修正案通過後,教育部共收到五件實驗大學申請案,且在近五年陸續傳出實驗大學即將成立的消息。然而,僅有惇敘學校財團法人於今年三月通過實驗教育計畫,目前正等待設校計畫的審議結果。楊逸帆推估,由於該校旨在發展傳統藝術,培育美術與舞蹈人才,和體制內教學較無衝突,才比其他申請者提早通過實驗教育計畫。
依目前的五件申請案得知,實驗大學提供有特殊專長或尋求體制外教育的學生,發展潛能的學習場域。而正推動實驗大學申請案的侯采彤表示,Crossroads籌辦實驗大學的宗旨為自主學習及發展國際職涯,成立無實體校園的大學,延續自學生熟悉的學習模式,並依學生不同需求提供線上學習資源和企業實習機會,每位學生在專屬教練引導下自行規劃課程。他認為,比起體制內大學,此種創新教學形式可給學生更多探索自我的機會。
法律限制多 辦學者籲教育部開放實驗內容
然而,現有法規依然存在成立條件的限制,使辦學者無法自由發展實驗大學。侯采彤舉例,根據《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規定,實驗教育計畫須含校長,與社區及家長參與等條件。在此情況下,他強調,因機構未計畫此種人員配置,卻因不得不遵守法規,而逐漸偏離原先理想的實驗大學組織型態。
若要達成興辦實驗大學的目標,便需說服教育部同意其創辦理念,並在排除現有法規的限制後訂定替代方案,但教育部不願鬆綁法規,仍希望申請機構能遵守而退件。對此,侯采彤坦言,教育部應正視實驗教育的理念並開放實驗內容,否則申請者為符合現有法規不斷調整學校架構僅「換湯不換藥」,失去創立實驗大學的初衷。
實驗大學計畫推行緩慢,導致成立期程不斷延宕,楊逸帆表示,許多大學正面臨招生困境,在此問題尚未被解決的情況下,貿然推動新的大學體制恐引起社會反彈。再者,實驗大學雖有別於體制內大學,但仍屬於大學的一環,需面對國際間的大學評比,其結果影響該校獲得的資源多寡,而學生畢業後也將與社會接軌,他補充,比起實驗高中,實驗大學的成立似乎應有更嚴謹的把關。
楊逸帆說,相比成立實驗大學,實驗高中應有更嚴謹把關。(攝影:許詠晴)
傳統大學推動實驗教育 校園仍難建立自由環境
實驗教育在《實驗三法》通過後便推行至今,然而教育部在審核實驗大學申請案卻持保守態度,因此申請者認為主管機關應適度鬆綁辦學條例。而現階段除各教育機構正申請實驗大學外,傳統大學也陸續開設適合特殊才能學生及自學生的課程,試圖跳脫以往教育框架,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由於Crossroads教育宗旨為促進國際化,預計從國外引進經國際教練聯盟核可的專業師資。侯采彤認為,目前國際上有許多實驗教育資源,例如位於日本的Shure大學,不只讓學生自行安排課程內容,也無普通大學的必修學分及畢業門檻等硬性規定,學生能自由參與學校的營運會議,且已有近30年歷史,顯示國外的實驗高等教育早已成熟。
台灣陸續跟進國外已推行多年的實驗高等教育。(圖片:取自Pixabay)
台灣在實驗大學的推行上不如預期,不過,已有傳統大學在校內推動實驗教育方案,清華大學為國內首間施行實驗教育的大學,且已長達六年。清華大學學士班主任吳志明說明,實驗教育方案主要提供給有長遠規劃的學生,招收學士班1%的新生及特殊選才生,給予學生一年時間以「不分科系」的方式自行排課。修業內容需進行專題課程,每學期末向審議委員會遞交審查報告,藉此讓學生思考自己適合何種課程,並在剩餘的三年間準確朝未來志向發展。
雖然部分大學已設立特殊選才管道招生,照顧學生多面向才能,不過校園體制仍難以和自學生原本的學習環境接軌,若實驗大學成功辦學也將成一個新升學選擇。從國小二年級開始自學,現以特殊選才方式申請大學的吳同學(化名)表示,考慮將實驗大學列入升學的備案。他提及,期望實驗大學課程規劃能與自學時的模式相同,從計劃書到成果報告書,或前往校外研習課程,以更多元、彈性的方式取得學分,同時也希望有委員或老師在旁輔助學習。
Crossroads成立實驗教育中心 盼教育部給予辦學機會
由於實驗大學為新創教育機構,教育部審查委員僅以現有的教育經驗衡量申請案,恐心生疑慮,而Crossroads也因此尚未核可。侯采彤表示,為解決教育部的擔憂,協會於今年九月設立實驗教育中心,模擬實驗大學的課程模式招收學生,增加協會在實驗大學審核案的參考數據及說服力。
教育部若適度鬆綁條例將給實驗大學更多機會。(攝影:許詠晴)
不過,實驗教育中心不同於大學能提供學位證明,將影響以升學、求職為目標的學生就讀意願,因此侯采彤希望教育部盡快給予實驗大學申請者辦學的機會。他也強調,若機構為符合法規調整學校機制,最終實驗大學只會成為和現有大學制度相似的教育學程,引發外界質疑興辦實驗大學的理由,因此他盼教育部適度鬆綁《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加速成立實驗大學,改變自學生與特才學生的求學現狀。
*2/20 22:38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