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專題】新南向卡關1》編修屢碰壁 母語教材延後一年才上路

【記者/蔡佩珈 攝影/蔡佩珈 首圖/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提供】

為促進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雙邊交流,教育部自105年起配合「新南向政策」,推動國中小新住民語文教學與教材編撰,培養並加強學生的語言及文化認知能力。然而,原定於107年完成的越南、印尼、泰國、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7國新住民語文學習教材,卻因編輯人選及翻譯問題,延後整整一年才正式上路。

未融入「母國情境」遭退 重新編修耗時

面對延後出版問題,新住民語文學習教材總編輯歐亞美解釋,由於以台灣情境為主的初版教材,並不符合課程綱要的需求,因此耗費許多時間修改。歐亞美表示,課程綱要希望學生認識、理解新住民文化,課文需以母國情境為主軸,呈現7國文化與習慣。為了配合此項要求,編輯團隊只能從頭修改,才導致教材延後一年上路。

初版教材將課文情境設定於台灣,利用學生熟悉的文化,呈現與7國文化的差異。雖為加快編輯速度而採用此方式,卻未考量課綱訂定之「跨文化溝通」及「跨國行動能力」課程目標,致課文反覆修改。歐亞美說明,以台灣為主的情景設定可在數月內編撰完成,7國課文使用同一套背景,只需再繪製少部分圖片,並確保文字內容是否符合各國文化意涵與習俗即可。

蔡佩珈攝影3歐亞美解釋,初版教材不符課程綱要需求,因此耗費許多時間修改。

新版課文則與初版水平移植的台灣情境不同,需解釋緣由並於課文中進行介紹。舉例而言,寺廟為泰國人生活重心,休閒活動多圍繞在寺廟附近,而台灣休閒活動多為爬山、騎腳踏車等,兩國生活習慣的差異便需要於課文中說明。歐亞美表示,新版課文最主要因情境更改,需額外花費時間繪製相對應的插圖。

初版教材像「翻譯書」 審查委員:納母國背景增進文化理解

「審查(初版教材)時覺得這不是母語教材,比較像翻譯書。」針對以台灣情境為主的初版教材,教育部新住民語學習教材編審委員李欣欣(化名)持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台灣學生並不熟悉新住民文化,若無母國情境做為搭配,單純的文字對話反而難以呈現語言的文化要素。李欣欣指出,語言學習的目的不只有溝通,語言背後隱含的族群價值觀也是學習重點。

蔡佩珈攝影11李欣欣指出,語言背後隱含的族群價值觀是學習重點。

李欣欣以越南語為例說明,越南人注重輩份,會依據對方身份、年齡以及關係,使用不同的自稱詞與手勢打招呼,以示尊重。面對長輩時需雙手抱胸,並以「cháu」自稱,晚輩則使用「anh」自稱,而中文只能以「我」呈現越南多樣的自稱詞。李欣欣表示,語文教材需以母國為背景來交代完整情境,連結語言與文化,使學生深入地理解新住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