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藝】金鐘57特輯》大火燒出制度腐敗 蔡銀娟藉戲劇道出消防員心聲

【記者/阮尉宸、黃于倩 攝影/詹雨潔 首圖/蔡銀娟提供】

憑戲劇《火神的眼淚》入圍第57屆金鐘獎最佳導演的蔡銀娟,首次挑戰以「消防員」為主角的職人戲劇,不僅藉此奪得金鐘獎的入圍門票,更榮獲「最具人氣戲劇節目獎」的殊榮。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伴隨著既辛苦又艱難的製程,蔡銀娟感慨表示,拍攝過程困難重重,幸虧劇組同仁們的鼎力相助與演員的精湛演技,作品才得以順利產出。

在拍攝《火神的眼淚》前,蔡銀娟多以拍攝「情感」類作品為主,如2012年上映的電影《候鳥來的季節》與2016年的《心靈時鐘》等。而此次,他透過營造火場實景與描繪消防員出勤實況的手法,製作出有別以往風格的職人劇。蔡銀娟盼藉由該戲,喚起大眾對於消防員基礎配備汰換、工作環境惡劣等議題的關注。

零散敘事有別以往 拼湊出消防日常

「這不是英雄片、不是偶像劇,故事無意美化消防員,而是試圖呈現他們平凡的日常。」2015年桃園新屋保齡球館的無情炬火,吞噬了6名英勇消防弟兄的生命,也燒出了整個消防體系的腐敗,同時點燃蔡銀娟心中拍攝《火神的眼淚》的那盞燈。

《火神的眼淚》幾乎每集都能自成一部短片單獨播映,各集擁有獨立的角色和故事走向,戲劇也以「拼貼」手法拍攝,這樣分散式的架構手法,對蔡銀娟而言別有用意。為實際呈現消防員日常,並描繪他們「搭檔夥伴、服務對象與工作內容,幾乎每次出勤都會更動」的工作型態,他表示,劇中安排的那些看似零散、無關聯性的人、事、物,經過拼湊後,即是消防員最真實的工作樣貌。

「從觀眾視角看,會覺得事件很零散,但故事的主軸一直都沒變,消防體制仍為貫穿整部劇的核心議題。」蔡銀娟說道,即便各集訴說的故事看似不相關,但劇中消防員遭遇的人員過勞、設備故障,卻申請不到經費等問題,都默默道出了消防體制的缺漏。他希望,透過集數的演進、鋪陳,能讓更多觀眾看見台灣消防員的職場困境與權益不公。

蔡銀娟蔡銀娟表示,幸虧劇組同仁們的鼎力相助與演員的精湛演技,作品才得以順利產出。(圖片:蔡銀娟提供)

為描繪職人艱辛 不計日夜親身跟隨

拍攝前,蔡銀娟因火場拍攝要價不菲而遲遲無法動工,直到向公視申請經費補助,才正式為台灣第一部消防職人劇拉開序幕。蔡銀娟提及,他和編劇為戲展開長時間的田野調查,起初兩人僅以訪問與資料搜集的方式對消防業有初步認識,後期為讓角色與場景更貼近真實情況,兩人決議親自體驗消防隊的一天。

他回憶,當時他們花了4個月的時間,分別至新北市的莒光分隊和新店分隊蹲點,每週2至3天、每天12至16小時,不分日夜地隨消防大隊出勤、訓練,希望透過實戰與從旁觀摩不同類型的勤務,抓住每個細節。

蔡銀娟補充,並非每場消防隊出勤都能隨同。他提及,如火場這類危險場所,由於危及人身安全,因此他們只能透過調借消防員密錄器錄製的影像,及網路上消防員自行上傳的火場畫面,補足對於救災實況的構思,並將其納入劇本中。

影集中的虛與實 那些無奈放下的真實

「拍攝時在場地與裝備方面常需要做取捨,像是演員裝備上我們就琢磨許久。」雖然劇組力求繪出最真實的出勤景況,不過,蔡銀娟坦言,為了戲劇呈現仍然需做出部分妥協。

他舉例,由於消防員進入火場需配戴面罩呼吸空氣,但為呈現演員的面部神情,蔡銀娟選擇捨棄會遮蓋角色表情的面罩。他補充,火場裡昏暗、容易跌倒,且呼吸急促會導致空氣瓶快速消耗,因此,消防員在實際救災時是不能奔跑的,但為把持劇情節奏,蔡銀娟才決定讓演員「跑起來」。

蔡銀娟蔡銀娟分享,為了瞭解更多消防日常,他不分日夜地隨消防大隊訓練。

此外,如:為避免強烈反光干擾拍攝作業,而替換消防衣反光條,或是劇中火場濃煙量比實際火災濃量低,以便讓觀眾看清畫面等,皆是在考驗導演的取捨及決斷能力。

呼籲關注社會議題 團結推翻不合理制度

《火神的眼淚》於2021年開播兩個月後,彰化就發生了「喬友大火」,釀一消防員殉職、3名住客死亡。事件經過家屬、消防員協會和政府協商後,雖然讓消防局代理局長請辭以示負責,但逃生設備不足、無線電訊號差等疏失並無隨懲處改善。

「希望觀眾能因為影視作品,注意平常沒關注的社會問題,並團結要求制度改善。」蔡銀娟提及韓國「熔爐法案」改革的成功案例,他表示,當時韓國民眾受電影《熔爐》影響,自發性發起連署推動《性侵害防止修正案》,最後國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法案。蔡銀娟盼《火神的眼淚》也能發揮同等影響力,激起台人關注公共政策,團結參與聯署和遊行等實際行動,同韓國撼動不公體制。

談及未來規劃,蔡銀娟透露,目前手中有一個仍在開發階段的電影劇本,內容闡述有關中途之家面對的困難和人物心境,希望能讓觀眾聽到那些弱勢族群的心聲。他也期許,未來能繼續透過戲劇,為那些被忽略的群體和議題發聲,讓觀眾從中反思,一點一滴感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