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姚希亮、陳亮貽 照片/鵲兒喜提供】
于子育憑藉《俗女養成記》(下稱《俗女》)奪下第55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在先前的作品中,于子育時常飾演母親的角色,因此被觀眾譽為「國民媽媽」。多次與金鐘獎擦身而過的他,這次終於獲得獎項肯定,于子育感性的說,得獎對他而言是嶄新的里程碑。
于子育原藝名為「琇琴」,4年前遭逢父親去世,因此陷入人生中的低潮,為了重啟人生,他選擇於2017年再次以本名「于子育」出道,而這次更改藝名對於于子育而言,正是「重啟人生的開端」。
戲如人生 別出心裁的命名巧思
《俗女》是部以詼諧溫暖劇情詮釋「六年級」女生成長史的電視劇,其中角色吳秀琴由于子育所飾,劇中的他不但是個典型的台灣媳婦,也是對孩子管教嚴格的母親,深刻詮釋1970年代下的家庭教育氛圍。于子育說明,在過去傳統中,「秀琴」是個相當常見的菜市場名,對於觀眾而言,是相當貼近生活而「接地氣」的名字,因此更能夠引起觀眾共鳴。
巧合的是,「秀琴」也剛好與于子育的舊藝名有著相同讀音,他提及,一開始並不知道角色名字是「吳秀琴」,但這樣的巧合,讓于子育從角色中看見過往的自己。于子育說,在詮釋吳秀琴的同時,也像是和過去的自己對話,在演出時更達到人戲合一。
「輪轉」台語發音 于子育私下勤能補拙
于子育曾出演過台語舞台劇《再會吧北投》,台語對他而言不算困難,但在《俗女》中,吳秀琴是一位台語「非常流暢」的台南人,因此台語發音便成為于子育在揣摩吳秀琴時遇上的瓶頸之一,為了提升發音的技巧,他特地向劇中演員陳竹昇請教,學習台語發音的技巧。
于子育回憶,在演出《俗女》的期間,每當拍戲前一晚,他會錄下較難發音的台語錄音反覆練習,聽著錄音檔入睡也成為了于子育的習慣,經過多次調整,于子育發現除了自己台語口音上的進步外,也成功找出最適合的台語表達方式。
于子育會在拍戲前一晚,不斷聽台語錄音檔,讓台語發音更加流暢。
觸碰同志題材 回歸本質上的「愛」
此外,于子育在《俗女》中,除了婆媳問題,也面臨親子間的矛盾,尤其面對兒子宋偉恩出櫃的情境,更是觸碰傳統家庭最不願面對的性向議題。
在揣摩吳秀琴心境時,于子育提及,藉由友人的生命經驗讓他理解,親子間的磨合過程,從對立到接受,其實本質都回歸於「愛」,雖然作為母親會有所掙扎,但仍該去理解孩子的難言之處,並相信他們,進而成為孩子心靈上的依靠。
除《俗女》,于子育在《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HIStory3-那一天》等戲中也以不同風格詮釋母親角色,更讓他有了「國民媽媽」的稱號,于子育笑著說,雖然「國民媽媽」的稱呼曾一度另他感到歲月不饒人,但他也發現,媽媽的表演形式不光只拘泥於過去的傳統形象,反而可以用不同風格重新詮釋。
成就三金大滿貫 演藝包袱外的真情流露
「我愛演戲,我愛音樂。」于子育在勇奪金鐘女配角時數度落淚,並感性表示,最令他感謝的是同框對手楊麗音,無論是演技或是資歷,楊麗音都是老師般的存在,能受到評審的肯定與一切天時地利人和帶來的驚喜,于子育認為都是運氣以及優質劇本,再加上演員間的相知相惜,才能成就自己。
于子育認為,是因為運氣以及優質劇本,才能讓他獲獎。
這次于子育除了在《俗女》中深情演出,也受到電影《孤味》監製徐若瑄電話熱情邀約,參與了《孤味》客串演出。談到未來想合作的對象,于子育說,導演王小棣、張艾嘉都是心中首選;演員上則想和有強烈個人風格的李心潔、桂綸鎂合作,能夠跟這些導演與演員接觸是自己的夢想,而他也不排斥與其他演員合作,每一位演員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很期待能夠磨擦出不同火花。
自于子育出道以來,他從歌手轉戰演員,累積多部作品,本色演出獲得觀眾好評,豐富經驗與評價,都成了「成為一個演員」道路上的沿途風景,于子育期盼,未來能在演戲與音樂上多面向發展,熱愛唱歌的他,也期待能夠再發專輯或開演唱會,於影視、音樂兩者間雙雙獲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