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藝】金鐘特輯》林君陽用影像說故事 秉持初心敲響金鐘

【記者/林芸寬、廖婕汝、張惜恩 攝影/李宛恬】

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奪得第54屆金鐘戲劇節目導演獎的林君陽,一路走來,他堅持「將每件小事做到最好」,累積足夠的實力,牢牢抓住每一次的珍貴機會。「未來某一天,這些經歷都會成為你的養份。」他說,成功之路沒有捷徑,只是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練習。人生的成長,使他看待事情的角度有所不同,但面對影像工作的價值觀與初衷,卻不曾改變。

「我從來不想讓自己成為導演,而是想成為用影像說故事的人。」林君陽表示,每當閱讀書籍和電影之後,這些作品都會給他一些感動,想將這份感受分享出去的契機,促使他踏上了導演之路。「電影成為我傳遞情感的方式,讓我能用影像語言去說故事。」在林君陽十幾年的影像創作生涯之中,這份初衷被打磨得更加踏實,更加令他確信,再無疑惑。

林君陽入行十七年,導演經歷近十年,第一部作品,是公視人生劇展中的《木頭人》,主要講述高中生面臨升學壓力的青春故事。當年還是學生的他,為了追求質感,以及想要挑戰不同的媒材創作,因此使用較高規格的底片進行拍攝,負債二十多萬也甘之如飴。對比同儕,林君陽笑說自己能夠擁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回憶,使他更加自信的朝向未來邁進。

林君陽認為,過去的挑戰讓自己更加有自信的前進。

從學生時期的《木頭人》到《我愛陳金鋒》、《愛情算不算》,林君陽在校期間不斷累積創作經驗,至今執導過多部不同題材的作品。被問到科班出身的導演,具備何種特質,林君陽表示,個人的視野、能力與內涵都是非常珍貴的資產。他回憶,曾經和媒體界一名主編會談,對方的言談條理清晰、引經據典,富有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想法,剖析事情的角度也是獨樹一格、旁人難以模仿,令他印象深刻。他坦言,如今自媒體時代來臨,影片的拍攝手法相對於理論而言,是較容易學習的技術,人人皆有創作機會,但若是提到電影學院培養出的專業,知識是無可取代的財富。

本次獲得54金鐘戲劇節目導演獎,林君陽透露,這是他人生中相當重要的里程碑。過去他也曾兩度入圍金鐘獎,頒獎前夕總是感到非常緊張,甚至帶點心虛,認為自己並不具備足夠的實力。但是54金鐘不同,獲獎的那一刻他十分平靜。他表示,《與惡》是一部沒有太多遺憾的作品,整個團隊非常認真、紮實的去努力,各方面都達到了令人滿意的狀態,觀眾也給予相當熱情的回應,有人因此而被觸動、有人因此而被看見,這些反饋已經勝過獎項。林君陽大方說「這次獲得金鐘獎,我可以問心無愧的握在手裡,不會心虛。」

對於懷有導演夢的年輕人,林君陽更給予建言,希望大家能夠「再把自己逼到極限一點點」。他曾擔任兩次金穗獎評審,見過不少年輕導演和影像創作者,就差臨門一腳,整部作品就可以大大提升。或許是一顆鏡頭,或許是演員的眼神,只要再多下點功夫,就能達到不同的高度,但是他經常看到大家「放過自己」的那一瞬間,讓他覺得非常可惜。林君陽勉勵志在導演路的新鮮人,把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情做到最好,未來某一天,這些堅持都會成為累積而成的實力,成為珍貴的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