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紀葳、陳羿妏 攝影/陳羿妏】
暑假將盡,趁著好天氣你是否也趕上野餐風潮?追朔今日受到大小朋友歡迎的草地文化,2009年由一群熱愛野餐的上班族發起「台北都市野餐行動」,讓台灣有了第一場的千人野餐活動,自此,國內各大活動逐漸跟著風潮,以野餐的形式舉辦。
七年前那群熱愛野餐的上班族,因受到東京野餐俱樂部的啟發,在台北這個大都市中,發起了第一場的野餐活動,更在2014年正式成立「台北野餐俱樂部」,盼讓民眾注意到人們的綠地使用權,更希望拉近人與公共空間的距離。
貴族享受到綠地爭取
野餐起源18世紀法國大革命,英文picnic一詞來自法文pique-nique,意指每位參與聚餐(並非一定在戶外)的人,各自帶一道菜來分享,概念類似同樂會。而在英國,野餐的觀念起於維多麗亞皇后時期 (1819-1901),屬於貴族的夏季時尚休閒活動。
野餐首次平民化,可回溯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巴黎皇家公園第一次對一般民眾開放,原本專屬皇室貴族的公園與野餐終於大眾也能參與,到皇家公園裡野餐更訴說著貴族階級的式微瓦解,野餐也在當時的巴黎市民間蔚為風潮。
回到現代,東京野餐俱樂部,是為慶祝野餐200週年而創立,由東京一群建築師、都市計畫師、圖像設計師、插畫家、攝影師、以及喜歡料理的人們發起。他們從2002年開始在東京市中心推動野餐活動,更使「野餐」變成一種社會運動。
他們認為,野餐是東京市民應該擁有的基本人權,數據顯示東京每人公園綠地面積僅有 5.2平方公尺,放眼全球,紐約有 29.1平方公尺、倫敦 26.9平方公尺,那台灣人民又擁有了多少?
根據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統計,104年底已開闢完成及已編列預算即將闢建者計面積1,385公頃,平均每人享有公園綠地面積可達5.124平方公尺(以103年12月底人口數計算)。也就是說,台北市民每人可以用的綠地面積僅有1.54坪的極小空間。
屬於台灣的草地文化
正因如此,2014年台灣第一個大型野餐組織「台北野餐俱樂部」正式成立,他們盼望能針對台北都市民眾的公共空間使用問題有所探討,帶領民眾親近音樂、藝術、城市、建築、新農業等,此舉也讓草地文化漸漸席捲台灣。
「2014春天野餐行動」為台北野餐俱樂部成立後舉辦的第一場野餐活動,與民眾在台北中山創意基地共享一個美好的週末午後,此後台北野餐俱樂部也持續主辦和協辦了許許多的大小活動。
- 2014 春天野餐 2,000人參與 (台北URS21中山創意基地)
- 2014 秋天野餐 New Lawn 3,000人參與 (台北 URS27 華山大草原)
- 2014 WINTER WONDERLAND 聖誕市集 1,000人參與 (台北黑鳥)
- 2014 435野餐音樂節 10,000人參與 (新北435藝文特區)
- 2015 T-Fest 明日音樂祭 (台北花博園區)
- 2015 Vogue風格野餐日 10,000人參與 (台北 華山中央藝文公園)
- 2015 Food Revolution Day 飲食革命日 500人參與 (台北榮星花園公園)
Pink Dot粉紅點
不同類型的野餐同時也傳遞著不同的意義,今年五月的「Pink Dot TW 異同靠近點。野餐粉紅點」,其活動就是為喚起性別平等及同志友善之理念。為什麼採用野餐的形式進行?負責人張明旭說,「它是一個需要坐下來的活動,基本上大家都會選擇野餐。用意在於可以帶親朋好友一起來聊事情,但又如果在咖啡廳感覺很怪,所以就將家人都帶來野餐。」
Pink Dot粉紅點於2009年在新加坡首辦,是當地每年都舉辦的大型活動,各國的粉紅點都有野餐,希望以最歡樂的方式喚起大眾對於性別平等以及同志友善的重視,同志朋友可以開心且放心地邀請自己的家人與好友一起到現場,在陽光與草地上,彼此沒了拘束的聊著、打鬧著,聊著那可能隱藏已久的感情世界,聊著不論異同都一樣的愛。
近年來越來越多野餐的聚會,不管是大型活動或是與朋友間的小聚,同樣受到民眾歡迎,來野餐的陳小姐表示,最近天氣好,工作壓力大,跟國中同學出來走走、紓解壓力。另一組野餐民眾劉先生則說,純粹想跟朋友打卡,有陽光,同樂的感覺。
帶上必備的零食和飲料,不管是朋友聚餐、家人出遊,或帶著理念的人們相聚,現今在台北草地上不難看見民眾的身影,實實在在的表現出草地文化漸漸地走入台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