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也只是一般的外地學子
有沒有思考過「陸生」、「僑生」和「外籍生」之間有什麼共同點?不論是在新聞或研究上,在探討陸生議題時,常以陸生相對於其他身份之學生的「差異」去探討在台陸生應有的權利,而事實上回歸到更細緻日常的端點,如同本次採訪對象小語所說的「我們當初也只是十八、九歲就離開父母,離開熟悉的家鄉,來到一切都很陌生的台灣讀書的。」
「陸生」其實是無異於「僑生」和「外籍生」的「外地學子」,甚至和南上、北下唸書的台灣學生一樣,都是離開家,只是陸生和家隔了一道長而寬的海峽。但他們唯一沒有想到的是,同樣的十八、九歲的年紀,他們來這邊即將面對的是來自兩岸媒體、社會人士和學校的多方審視和評論,而初來乍到的他們,又怎麼能料想到這一切也只是一個開始。
不受「三限六不」侷限,勇於挑戰各項競賽
面對台灣對陸生的「三限六不」等政策,她不疾不徐地分析著,的確政策之下不允許陸生在台打工,在獎學金上也有限制,但就她的觀察在輔大陸生學業上的成績還是很搶眼,雖說獎學金有限制,但獎學金也不只一種,許多陸生也透過在繫上優異的成績領取學校的獎學金(非教育部派發的獎學金),而就讀輔大廣告傳播學系的小語則是參加過許多廣告和商業個案競賽,在學校也參與多個社團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經歷和實務經驗,透過這些更加認識台灣的社會和各式各樣的人事物。
提起活動經驗,她提到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在其他地方,也不論自己的身份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重要的都還是「實力」與「內驅力」,實力無可厚非是指身為一個學生所具有的各項能力,包括專業技能和為人處世的態度;而內驅力則是追求自己目標,那份發自內心的驅動力。
她也說:「壓力當然也會有,但面對壓力後會更有韌性。」其實陸生無異於台灣學生或其他各地的學生,將來一樣要面對工作與各項挑戰,而不論是在甚麼樣的環境與階段人都要學會成長,同時小語也表示「俗話說,每個人都長大,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成長,成長跟長大是不同的,心靈上的成長更重要。」
留不住陸生人才反而是台灣的損失
而提問到在台就學卻無法在台就職,小語提出了「人才」的概念,表示台灣開放陸生來台讀書,其實也是在培育陸生,但這些在台灣被培育完的人才,甚至許多是拿書卷獎的資優生,卻無法留在台灣就業,反而是台灣的損失。在這個人才為重的時代,各國恨不得把有實力的人才留在國內的時候,台灣卻因政治因素讓陸生這些人才流失掉,總歸還是台灣政府與媒體愚昧渲染出的結果,因此小語才會開完笑地說這些限制「真是愚昧、阻撓台灣發展且沒有遠見的政策」,不過細聽起來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政府的盲點。
有趣的是,最後在提問小語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壓力時,她則不開玩笑地說「減肥」,引起了訪者我莫大的共鳴,其實減肥不只是關於外在形象的美觀,不只是要讓自己健康,更是一種從外而內自信的來源,也是驅使自己更努力向上,形成「內驅力」的因素之一,減肥的關鍵是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因此對自己產生更多的自我認知與認同,使自己更能踏實的往前邁進。
從與小語的採訪過程和內容,我不禁認同,其實不論在哪,這些「外地學子」都是相似的,一樣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奮鬥而努力的存在,而清楚自己想要甚麼的人,也同時會努力習得其應有的實力,有實力的人即便在飽受限制的環境裡,一樣是能夠嶄露頭角的;因而也反思起,是不是在現今的國際化市場之下,台灣也可以更加重視人才,不再因種族、國情等因素,將他們拒於門外,而是敞開懷抱,接受這些同樣愛台灣的各地人才,來攜手一起讓台灣未來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