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歐碧薇、張嘉恩 攝影/歐碧薇、張嘉恩 責任編輯/甘岱民】
「我要讓大家知道,台灣不是沒有文化的,走進書店逛一圈,有這麼多書你沒看過沒聽過,怎能說台灣是沒有文化的呢?」──台灣e店的老闆吳成三。
一間台獨意識鮮明的書店
書店中有許多印有台灣字樣的衣服、帽子。
走進書店,除了台灣本土的書籍、影音,還販售許多印有台灣字樣的衣服、帽子、布條等等,不難看出這是間帶有台獨意識的書店。談論到本身的政治立場時,吳成三毫不諱言的表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場,而他也大方地承認將台獨理念帶入書店,不像大型的連鎖書店,為了各方面的客群而不帶有政治色彩。然而,台灣e店並不害怕流失顧客,反而因為鮮明的政治立場吸引許多同好前來拜訪。
追求發展忽略自身文化 企圖尋回本土意識
自數學系畢業後,吳成三前往美國深造。他表示,那時體會到美國人對於自己國家的發展、文化非常清楚,遭遇不合理的事也會群起抗爭、表達意見,才發現台灣是個封閉、專制的國家。回台後,他曾在清大、師大執教、也曾任研究員,但心裡總是有著矛盾:台灣一昧追求科技的進步,卻不瞭解自身的文化。於是他辭掉工作,開了一間獨立書店。
台灣e店老闆吳成三。
回顧創店起源,吳成三從美國回到台灣後,因為處於戒嚴時期,發現沒有任何地方提供台灣本土書籍,但陸續在社運中出現,常有一些流動書攤販賣禁書,許多人會圍繞在書攤前搶購。那時,吳成三與書攤老闆交談,為何不開間書店,讓民眾在示威活動之外可以選購,沒想到被書攤老闆潑了冷水:「你們讀書人都叫人去死就好了,你自己做做看啊!」於是,吳成三接受了這個挑戰,創立了台灣e店。
不在乎盈虧 保存台灣的文化
簡單、樸素的裝潢,濃濃的本土味,是台灣e店給人的第一印象。吳成三表示,這樣的空間不僅展現書店的特色,也符合環保的概念。書店從馬英九擔任總統時期開始轉盈為虧,但吳成三從不在乎是賺是賠,生意慘淡時,自己動手將店內的書櫃重新設計,將書櫃的斜度由下而上依序改成斜45度、30度和15度,讓客人方便找書,不必特別彎腰。
店內藏書豐富、種類多元,但書櫃上未標明書目分類,這是吳成三的小巧思,他希望店內的客人可以多看看,除了能自行了解分類方式,也能在過程中發現意料之外的驚喜。
店內藏書豐富、種類多元,但書櫃上未標明書目分類,吳成三希望客人可以多看看。
一般的連鎖書店多透過中盤商推薦的書單進書,如果銷量不好,三個月內就會退掉;台灣e店則是從中盤商提供的書單中自行篩選,值得留下的書會留在店內。此外,也會主動進獨立出版者或文史工作室的出版品。不管銷售量如何,仍堅持提供一個能了解台灣的管道。
獨特的本土味建立顧客群
台灣e店剛創立的三個月,未特別宣傳或行銷而乏人問津,但三個月後,靠著口耳相傳和計程車司機的宣傳等,吸引許多人前來拜訪,引起媒體、地下電台的報導。儘管無法營利,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吳成三最大的收穫,許多老顧客不只給予支持及鼓勵,也會帶著自己煮的菜與他分享。正是因為這群愛台灣的忠實顧客,讓台灣e店自始至終堅持著理念,待更多人來發掘更多好書。
早期的台灣e店在地下室有個演講廳,除了邀請名人、作家辦講座,也作為研究討論的集會場所。吳成三說,曾邀請一位原住民族朋友演講,起初那位朋友因不大會講話而推辭,沒想到演講完觀眾的反應熱烈,讓他有了成就感而四處演講。那位朋友甚至會驕傲地告訴聽眾:「我第一次演講就是在台灣e店!」
期望吸收年輕人傳承台灣文化
台灣e店自1993年3月23日創立,已屆滿23年。對於書店的傳承與延續,吳成三認為有兩個需要努力的方向。首先為創作歷史的繪本,他期望會創作及繪畫的年輕人,能出版從台灣視角出發的歷史繪本;另一方面則是母語的傳承,無論台語、客語或是原住民語都逐漸式微,造成文化傳承的斷層與隔閡,「將書店結合出版」是吳成三目前想做的事。
台灣e店自1993年3月23日創立,已屆滿23年。
「當時的社會最需要的就是認識台灣,如何讓台灣成為一個政治更開放、思想更自由、文化更進步的國家」這是見證日治、戒嚴以及解嚴三個世代,吳成三創店的初衷。台灣e店不只是一間獨立書店,更是紀錄台灣的資料庫,隨著台灣的社會脈動前進,也保存許多絕版書籍、影音。
台灣e店的logo,是在橘色的台灣圖形上繪有兩片嫩芽,從泥土裡發芽成長。歷經殖民統治和戒嚴時期的思想箝制後,台灣的本土文化也漸漸為人重視;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推手努力地灌溉本土意識,使之茁壯、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