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應允、謝安然 攝影/杜冠霖 責任編輯/甘岱民】
梁德輝來自馬來西亞新山,今年剛從世新大學廣電所畢業。憑著畢業作品《第一志願》勇奪「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劇情類第二名,並入圍數項海外電影節。
談電影:鎖定高教議題 困難重重一路堅持
「其實我想拍比較社會議題的東西」梁德輝說。最開始還沒有想好拍什麼內容,因為和社會議題相關的題材實在太多。他思考著,想找一個不會太難,但又能在馬來西亞引起注意的題材。因為那時唸研究所當助教,後來回馬來西亞也兼職擔任講師,讓他開始對教育議題感興趣,因此決定從此下手。此外,因擔心與新加坡導演梁智強的《小孩不笨》作比較,加上馬來西亞學生在STPM拿到好成績卻申請不到好學校的新聞層出不窮,因此他決定鎖定馬來西亞的高教議題。
梁德輝因當過助教,也兼職過講師,因此對高教議題感興趣,圖為《第一志願》劇照(梁德輝提供)。
馬來西亞的政治環境,拍攝這一部題材「敏感」的電影並不容易。梁德輝表示,因為題材關係,籌募經費很困難,最後靠自己工作賺錢,加上母親和大哥資助,讓他以自資方式拍完電影。他也透露,因為在馬來西亞,政治和教育是分不開的,多少有點敏感。在決定拍攝之後,他也詢問了很多人的意見,修改了戲名、內容等,讓觀點更為中立。此外,他也將故事向前推了十八年,降低危險。
除了政治,其他現實因素也考驗著梁德輝。一開始梁德輝看中了一位男演員,但被經紀公司告知他接了其他戲導致檔期難以配合,又因接近畢業期限,只好無奈捨棄。
梁德輝透露,在馬來西亞,政治和教育是分不開的,多少有點敏感,圖為《第一志願》劇照(梁德輝提供)。
場景方面,原本計畫在家鄉新山拍攝,但工作人員和演員都在吉隆坡,如果拍攝七天,經費將會不足,因此只能在吉隆坡重新找景。而在新柔長堤的景,因為城市發展蓋起高樓,橋邊的填土讓他感到非常「頭痛」,這不符合十八年前的時代背景。最後他透過後製技術將背景去除,才將問題解決。
提及未來計畫,梁德輝表示這一兩年內將替《第一志願》做一個延續,拍成九十分鐘的長篇劇情。目前的三十分鐘雖是完整的劇情,但因為想拍的實在太多。而回憶從開拍到拿獎這一路以來的歷程,他表示非常開心,雖然拍片過程很辛苦,但非常享受那個過程,而且最後的成果是他所期待的。
談高教:大馬人才外流 台灣應該更開放
談到台、馬兩國之間的高教議題,梁德輝覺得,台灣在軟實力方面比馬來西亞佔優勢,馬來西亞的大學可以來台取經,而馬來西亞在國際化水平上更勝一籌,可以有一定的競爭力與全世界接軌。在兩地的差異方面,他認為,台灣面臨少子化問題,一個島國居然有一百多間大學簡直「不可思議」,如此衝擊下一定要向外招生,而東南亞就是橋頭堡,「東南亞的人口有六億,可以來填補台灣大學的名額」。梁德輝也指出,馬來西亞是高教制度的問題,不公平的制度導致人才的外流,國內的缺額又以中東學生填補。
梁德輝認為,台灣面臨少子化問題,一個島國居然有一百多間大學簡直「不可思議」,如此衝擊下一定要向外招生。
「台灣真的是一個比較封閉、比較鎖國的地方,要跟國際接軌的話需要完全開放」,梁德輝認為台灣應該以更開放態度歡迎外籍生。八年前以外籍生身份跨海來台求學的他,對外籍生留臺政策也很有想法。「我大學在這裡讀,大學要畢業的時候給外籍生限制 ,那時候限制是(最低薪資)四萬八,大學出來底薪是22K,根本無法(留下) ,還蠻失望, 過了幾年降低到三萬八,大學畢業還是兩萬二,很難留下來」
最後,他將台灣與新加坡作比較,認為新加坡吸取了世界各地的人才,讓世界各地的人才為新加坡做事,使新加坡在國際上有重要地位。而台灣雖然很多地方不錯,但仍然比較封閉。提及「開放外籍生工作機會搶台灣人飯碗」的觀點時,他認為,有競爭才會有進步,當國內學生看到外籍學生和陸生很積極時候,才會更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