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issue]海外打工心體驗 青年樂當台勞

正視勞動身分 團結力爭權益 擺脫就業困境

袁子賢(左)與何政杰(右)在澳洲雪山打工時的釣魚體驗。他們認為,用勞力換取旅費的「台勞」經驗,不但讓他們學習獨立,也找到人生新目標。【照片提供/袁子賢】

【記者/李依融、葉松僖、楊子毅報導】
 近日,「清大生到澳洲當屠夫」一事引起媒體大幅報導,使社會大眾對「台勞」現象感到焦慮。事實上,許多在澳洲打工度假的青年,憑著自身努力,在異鄉認真工作。他們認為,現今對「台勞」的貶意說法,曲解了打工度假的原意,也否定其獨立學習的價值。

國際思維 勞工新聲
 在就業率低的大環境下,青年普遍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問題,而低薪資也讓現代青年被稱為「青貧族」。為尋找高薪工作,多數畢業生開始往國外發展,卻被媒體報導成「台勞」,並以刻苦的形象加以定位,讓社會大眾開始對台勞一詞產生誤解。
 曾在澳洲打工度假,目前正於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修讀博士學位的袁子賢指出,近期《今周刊》的報導不但特別強調學歷,還以「淪為」一詞貶低勞工職業,反映出現今台灣社會仍存有嚴重的職業階級觀念。
 曾赴澳洲打工的陳正恩表示,因為討厭一成不變的工作,甘願放棄台積電設備工程師頭銜與高薪,到澳洲體驗人生。他解釋,在背包客的旅途中,因任何事都需獨自解決,讓他漸漸得到「勇氣」,不再對生命優柔寡斷。回台後,陳正恩在彰化老家經營一座葡萄園,過著心中所嚮往的踏實生活。
 袁子賢的旅伴何政杰分享,年輕時在《超級偶像》製作團隊工作了四年,曾對老闆提出到澳洲打工的想法,雖被當面指出對人生規劃缺乏助益,他卻認為,寧願後悔,也不能留下遺憾。後來得到老闆的支持出國去旅行,不但擴展了眼界,現在也轉換跑道,往旅館管理工作的方向發展。
 「當一個勞工沒有什麼不好,勞工也該被尊重。」袁子賢認為,勞動工作在亞洲地區存有刻板印象,清潔工、建築工人皆被認為是不願意從事的工作。對此,他表示,既使當一個屠夫,也需要專業的知識與技術,而媒體與文化的累積,造成對勞工的歧視,但每個職業都有被重視的價值。
摒除階級 消弭歧視
 許多出國打工度假的青年,在異地生活的同時,也找到勇氣與夢想。對於《今周刊》以「台勞」來加以指稱,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許家雋認為,大眾將社會對外籍移工的歧視,投射到在異鄉付出勞力賺錢的青年身上,才會以「淪為台勞」等貶低字眼來稱呼此現象,造成社會的焦慮。
 對此,許家雋指出,由於東北亞幾乎是單一民族國家,沒有移民傳統,故較容易有排外現象。外籍移工到台灣工作並非想像中容易,需經過多層關卡才能來台,許家雋說明,外籍移工的最高薪資,幾乎等同於本地勞工的最低薪資,扣除一年食宿費用與生活花費,只能賺五、六千元。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夏曉鵑強調,外籍移工在台灣已占有一定比例,社會不應只是同情,而是需要正視他們的處境。若能將照顧他們的理念,藉由教育灌輸給大眾,比政府舉辦潑水節等移工家鄉節慶活動,更能提供實際的幫助。
 「總統罷工一星期和清潔工罷工一星期,哪個比較嚴重?」夏曉鵑認為,對外勞的歧視,是因缺乏對他們的認識,不該對勞工抱持負面想法。無論是對來台的外籍移工或是到澳洲工作的台灣青年,都該有同理心,並理解他們的困難。另外,她認為,人們拒絕被稱為「台勞」的另一個原因,還包括對勞工的偏見,卻忽略了社會如果沒有勞工,也將無法順利運作。勞動是所有人類生活不斷延續和進步的前提,社會大眾應該打破「白領較高層」的觀念。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陳曉雯指出,目前社會缺乏勞動意識,許多人不願正視勞工身分,而喪失集體發聲並爭取權益的機會。對此,夏曉鵑也表示,要改善勞工的處境,並非依照現今提倡之考取證照或跳槽等方式,而是需透過集體發聲的方式來改變就業環境。

勞動自覺 教育扎根
 青平台基金會會務總監高閔琳提到,「勞工」一詞本應沒有偏見,但經由媒體不斷渲染,「台勞」便存有歧視意味。她建議,台灣學生應在早期接受勞動教育,即為透過參與,了解勞工的存在與意義。
 此外,陳曉雯表示,台灣青年打工度假的趨勢逐年成長,媒體以「清大生淪為屠夫」一例,來貶化赴澳洲打工的學子,顯示出台灣社會仍然對出國「高薪低就」接受度低。她認為,社會將「士農工商」的優劣排序深烙心中,故大眾對高學歷族群抱持期待。陳曉雯也指出,現代青年勞動意識不足,而未認知到自己早已身為勞工階級的一份子,應透過教育層面來提升民眾勞動意識。
 根據波仕特線上市調網問卷調查指出,僅26%的人是以出國打工賺錢為主要目的,其他約近七成者則是為了體驗人生和拓展國際視野。對此,高閔琳表示,出國打工的經驗是培養國際視野的最佳管道,對那七成的青年應予以鼓勵。此外,台灣就業環境不佳,部分青年出國打工是為了賺取匯差,她認為,政府每年補助龐大的教育經費,學生卻得不到良好的就業環境,這樣的現象值得檢討反思。
 另外,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所發布的「100年人力運用調查結果」中指出,長期失業但曾遇工作機會者中,有67.87%未就業的主因為「待遇太低」,多數青年屬於自願性失業,不甘被「低薪」和「下班責任制」所壓迫。對此,高閔琳建議青年多了解工作的意義與價值,除了賺錢,更應多加嘗試,在工作中滿足自我實現。
 「在家等候機會,不如站出來發聲。」陳曉雯表示,青年應積極正視勞工身分,並勇於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她認為,現今教育著重在競爭層面,卻忽略了團結才是最重要的,陳曉雯強調,團體行動比個體更具顯著效果,青年應把握時機共同發聲,維護自己的權益,在不景氣的環境下突破困境。




打工度假與台勞
 近年來,台灣吹起打工度假風,許多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或是對工作疲乏時,決定出國闖蕩,原因也許是對於階段現況的不滿、想挑戰自己的能耐、趁年輕時出國走走等;也正因如此,打工度假所面臨的問題也漸漸浮出檯面。而近幾個月來,打工度假常常和台勞一詞牽扯在一塊,像是一開始被爆出的《今週刊》片面引用風波,再到後來臉書上黃姓網友〈Rex Huang〉打工回台後對於台勞一詞發出的不平之聲,都在提醒著我們應當重視背後所延伸的議題。
 起初,打工度假被賦予的意義是「一邊打工一邊體驗國外生活」,但近年來,由於台灣經濟不景氣,越來越多打工度假族第一重視的是賺錢的多寡,其次才是異國體驗。很明顯的,這種需求上的轉變,也代表了多數青壯年人口對於我國的經濟環境缺乏信心,並渴求能藉由出國來扭轉這樣的態勢。 
 以最多台生選擇打工遊學的澳洲為例,因為青壯年人口外移,導致當地最需要人力的農、林、漁、牧等產業的就業人口降低,而這也是為什麼澳洲要將打工度假的年齡限制在年滿十八到三十歲的人口,並且規定每三個月就得換一次工作,目的就是要使人力在第一級產業流動,以確保澳洲本國的初級產業能順利運行。而每年,他們會汰換掉舊的打工遊學生,再迎接新的一批進來,讓他們的產業能夠順利運行,而且能夠一直保有年輕的工作族群。
 其實,出國賺經驗是一件人生難得的事,在外國,靠勞力賺錢也並不可恥。青年應該思考的是自己是為了什麼原因出國,而非一味的盲從。比起被視為台勞,若不了解自己的需求,只是為了出國而出國,才真正浪費了打工遊學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