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秉哲 攝影/袁維駿】
11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下稱全大運)開幕式,於今(7日)傍晚18時30分在國立體育大學體育館登場,由國立體大校長邱炳坤致歡迎詞,總統蔡英文、教育部長潘文忠等人也到場參與。蔡英文致詞時提及,在疫情下舉辦運動賽事非常不容易,他相信各校選手一定是精銳進出,所有賽事也絕對是精采可期。
全大運賽事自4月起陸續展開,至今角力、跆拳道、競技體操等項目已完成比賽,並於今日傍晚舉辦開幕式。本屆全大運是睽違12年再度由國立體育大學(下稱國體大)承辦,主辦單位特別規劃「奧運級」聖火引燃儀式,由國體大校友、跆拳道2004年雅典奧運金牌朱木炎等5人運用科技,以雷射光逐一點燃聖火台的「龍珠」,歡迎全國優秀運動選手蒞臨,也宣告地主運動員們捍衛主場的決心。
開幕典禮的開場表演切合時事,演出內容將競技運動融入「面對疫情」、「無懼挑戰」等概念,以及在地文化特色、社會情境等元素,並結合多媒體效果呈現,運用燈光投影、聲音特效結合擊鼓、熱舞、扯鈴、舞龍等形式,以別開生面的表演節目,為111年全大運揭開序幕。
111全大運「奧運級」聖火引燃儀式。
本屆全大運由吉祥物「兔much」、大會裁判領銜進場,接續為明年承辦全大運的中原大學、全台高教第一學府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等校陸續進場,並由國立體大壓軸登場。雖然表定總計應有153校進場,但包括世新大學、朝陽科大、金門大學等校均未出席入場儀式,且為考量疫情變化,本屆全大運開幕式及22項賽事皆未開放一般民眾入場,可容納15000人的國體大綜合體育館觀眾席人數稍顯冷清。
蔡英文表示,在疫情下舉辦運動賽事非常不容易,尤其保護選手的健康安全更是最重要的,他特別感謝邱炳坤帶領國體大師生籌備全大運,並感謝桃園市長鄭文燦市府積極協助,讓選手有大展身手的舞台。對於今年參與的逾萬名各校選手,蔡英文說,他相信各校選手的表現一定是精銳進出,所有賽事也絕對是精采可期。
蔡英文表示,在疫情下舉辦運動賽事非常不容易。(111全大運大會提供)
蔡英文提到,台灣運動選手近年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越趨耀眼,去年的東京奧運更是獲得史上首次雙位數的獎牌,而這些成績的背後,除了選手刻苦努力的訓練,還有國家資源的投入,才能累積出如此傲人的成績,未來政府也會持續地提供軟、硬體資源給予運動選手,包括預計將在2024年展開的國訓中心第3期計畫,體育署也已針對2024巴黎奧運啟動「黃金計畫2.0」,選出72位選手做量身定做的培訓,「非常期待今天參加全大運的選手,能夠承先啟後,繼續挑戰自己的紀錄。」
潘文忠會前受訪時表示,他非常樂見全大運不僅是提供全國運動好手一同競技的平台,更藉由此次學生高度參與的方式,讓全大運成為學生大型的學習場域。談到去年台灣選手在東京奧運的盛況,潘文忠則說,民眾對職業運動賽事印象深刻,都是透過專業的運動傳播媒體傳達,而國內有許多新聞傳播科系來培育傳播人才,但要加上體育運動的專業,才能更加精準傳達運動賽事的精彩,帶領閱聽者親臨實境。
潘文忠說,民眾對賽事印象深刻,是透過專業運動傳媒傳達。
針對運動傳播人才,潘文忠說明,早在3年前體育署就已跟國內6所大學合作辦理「培育運動傳播人才計畫」,由學生來進行全中運、全大運等學生賽會部分賽事的網路直播與賽事播報,讓學生直播與行銷自己的賽事,體育署也在2年前進一步訂定「補助大專校院培育運動教育傳播人才作業要點」,積極協助大專校院培育運動傳播人才,教育部也希望有更多同學可以一起加入。
此外,儘管成都世大運及杭州亞運賽近期都相繼宣布延後舉辦,但身兼全大運大會執委會主委的邱炳坤過去受訪時就已強調,111全大運停辦不是選項。邱炳坤今日進一步表示,本屆全大運可謂後續成都世大運及杭州亞運前哨戰,期望給予選手提升自我的舞台,進而在國際賽事散發耀眼的勝利光芒。而本次典禮護旗手除運動員外,更特別邀請運科人員及運動防護員擔任,顯示大會對於選手照護與團隊的重視。
邱炳坤指出,運動正是社會與健康可以融合的管道。(111全大運大會提供)
邱炳坤指出,雖然新冠疫情嚴峻,但賽事的各項工作仍堅定的朝向目標邁進,台灣在先前防堵疫情的比賽中,以領先的姿態完勝,在這個回合則是要比誰更快回到正常生活,因此,運動正是社會與健康可以極力融合的管道之一,「運動不僅是競技而已,它是健康、文化、藝術、科技等面向的融合。」
本屆全大運共有22項比賽,其中自由車首次成為必辦項目,武術、高爾夫為選辦項目,有超過13000名全國大專院校好手出戰。不僅如此,國體大也呼應國際奧會「2020+5」改革議題,在綜合體育館設立「新現代五項科技運動測試賽」專區,全體運動員為當然報名選手,將頒發NFT區塊鏈獎章外,也開放民眾體驗。國體大體育博物館還辦理「桃園畫境.國體意象」的藝文展覽,展覽將持續到本月30日,讓運動不只是運動,實踐標語「超越你的以為」。
全大運各項賽事結果、獎牌榜前三名可參閱本報報導〈【N體育】111全大運》不斷更新!各校好手搶金牌 賽事結果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