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钟秉哲 摄影/袁维骏】
111年全国大专校院运动会(下称全大运)开幕式,于今(7日)傍晚18时30分在国立体育大学体育馆登场,由国立体大校长邱炳坤致欢迎词,总统蔡英文、教育部长潘文忠等人也到场参与。蔡英文致词时提及,在疫情下举办运动赛事非常不容易,他相信各校选手一定是精锐进出,所有赛事也绝对是精采可期。
全大运赛事自4月起陆续展开,至今角力、跆拳道、竞技体操等项目已完成比赛,并于今日傍晚举办开幕式。本届全大运是睽违12年再度由国立体育大学(下称国体大)承办,主办单位特别规划“奥运级”圣火引燃仪式,由国体大校友、跆拳道2004年雅典奥运金牌朱木炎等5人运用科技,以雷射光逐一点燃圣火台的“龙珠”,欢迎全国优秀运动选手莅临,也宣告地主运动员们捍卫主场的决心。
开幕典礼的开场表演切合时事,演出内容将竞技运动融入“面对疫情”、“无惧挑战”等概念,以及在地文化特色、社会情境等元素,并结合多媒体效果呈现,运用灯光投影、声音特效结合击鼓、热舞、扯铃、舞龙等形式,以别开生面的表演节目,为111年全大运揭开序幕。
111全大运“奥运级”圣火引燃仪式。
本届全大运由吉祥物“兔much”、大会裁判领衔进场,接续为明年承办全大运的中原大学、全台高教第一学府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校陆续进场,并由国立体大压轴登场。虽然表定总计应有153校进场,但包括世新大学、朝阳科大、金门大学等校均未出席入场仪式,且为考量疫情变化,本届全大运开幕式及22项赛事皆未开放一般民众入场,可容纳15000人的国体大综合体育馆观众席人数稍显冷清。
蔡英文表示,在疫情下举办运动赛事非常不容易,尤其保护选手的健康安全更是最重要的,他特别感谢邱炳坤带领国体大师生筹备全大运,并感谢桃园市长郑文灿市府积极协助,让选手有大展身手的舞台。对于今年参与的逾万名各校选手,蔡英文说,他相信各校选手的表现一定是精锐进出,所有赛事也绝对是精采可期。
蔡英文表示,在疫情下举办运动赛事非常不容易。(111全大运大会提供)
蔡英文提到,台湾运动选手近年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越趋耀眼,去年的东京奥运更是获得史上首次双位数的奖牌,而这些成绩的背后,除了选手刻苦努力的训练,还有国家资源的投入,才能累积出如此傲人的成绩,未来政府也会持续地提供软、硬件资源给予运动选手,包括预计将在2024年展开的国训中心第3期计画,体育署也已针对2024巴黎奥运启动“黄金计画2.0”,选出72位选手做量身定做的培训,“非常期待今天参加全大运的选手,能够承先启后,继续挑战自己的纪录。”
潘文忠会前受访时表示,他非常乐见全大运不仅是提供全国运动好手一同竞技的平台,更借由此次学生高度参与的方式,让全大运成为学生大型的学习场域。谈到去年台湾选手在东京奥运的盛况,潘文忠则说,民众对职业运动赛事印象深刻,都是透过专业的运动传播媒体传达,而国内有许多新闻传播科系来培育传播人才,但要加上体育运动的专业,才能更加精准传达运动赛事的精彩,带领阅听者亲临实境。
潘文忠说,民众对赛事印象深刻,是透过专业运动传媒传达。
针对运动传播人才,潘文忠说明,早在3年前体育署就已跟国内6所大学合作办理“培育运动传播人才计画”,由学生来进行全中运、全大运等学生赛会部分赛事的网络直播与赛事播报,让学生直播与行销自己的赛事,体育署也在2年前进一步订定“补助大专校院培育运动教育传播人才作业要点”,积极协助大专校院培育运动传播人才,教育部也希望有更多同学可以一起加入。
此外,尽管成都世大运及杭州亚运赛近期都相继宣布延后举办,但身兼全大运大会执委会主委的邱炳坤过去受访时就已强调,111全大运停办不是选项。邱炳坤今日进一步表示,本届全大运可谓后续成都世大运及杭州亚运前哨战,期望给予选手提升自我的舞台,进而在国际赛事散发耀眼的胜利光芒。而本次典礼护旗手除运动员外,更特别邀请运科人员及运动防护员担任,显示大会对于选手照护与团队的重视。
邱炳坤指出,运动正是社会与健康可以融合的管道。(111全大运大会提供)
邱炳坤指出,虽然新冠疫情严峻,但赛事的各项工作仍坚定的朝向目标迈进,台湾在先前防堵疫情的比赛中,以领先的姿态完胜,在这个回合则是要比谁更快回到正常生活,因此,运动正是社会与健康可以极力融合的管道之一,“运动不仅是竞技而已,它是健康、文化、艺术、科技等面向的融合。”
本届全大运共有22项比赛,其中自由车首次成为必办项目,武术、高尔夫为选办项目,有超过13000名全国大专院校好手出战。不仅如此,国体大也呼应国际奥会“2020+5”改革议题,在综合体育馆设立“新现代五项科技运动测试赛”专区,全体运动员为当然报名选手,将颁发NFT区块链奖章外,也开放民众体验。国体大体育博物馆还办理“桃园画境.国体意象”的艺文展览,展览将持续到本月30日,让运动不只是运动,实践标语“超越你的以为”。
全大运各项赛事结果、奖牌榜前三名可参阅本报报导〈【N体育】111全大运》不断更新!各校好手抢金牌 赛事结果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