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禧、蔡翌暄 首圖/資料照片,陳昱凱攝】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傳將調整,促使系所師生組織反停招小組,調整消息也受到性平團體、畢業學生關注及聲援。有性平團體代表強調,任何學校都無法代替世新性別研究所,世新應善用傳播優勢,將性平意識傳遞給大眾。世新性別研究所畢業校友鄭育婷表示,若北部唯一的世新性別研究所被整併,將嚴重減損北部性平教育的推動。
成立近20年的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下稱性別所)於2003年創立,為1995年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0年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2001年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成立後,全台第4所、北北基地區首創的性別所。但據本報先前報導,世新校方有意將性別所改設為行政管理學系下性別單位。
稱世新性別所無可替代 民團:傳播結合性平教育力量非常大
然而,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莊淑靜指出,據《2022年開設與性別議題相關課程概況統計表》顯示,我國大專校院專攻性別議題的相關課程,開設比例僅有0.22%,可見性平教育難以在台全面落實,若性別所能持續存在並擴充教學量能,將有利性平教育普及化。
莊淑靜說明,性別所在培養性平教育人才上擔綱重任,栽培出許多優秀的性平工作者,相關人士除了把在學收穫運用於倡議工作中,再加上由於當今民眾普遍只信任專業學者的學術意見,性別所學生未來若能針對性平議題,向大眾提供相關學術研究與知識,將更有效的說服整體社會落實性別平權。
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鄧築媛說,專業與性別教育結合的力量非常大。(鄧築媛提供)
「當然樂於見其他大學成立性別所,但不代表可以代替世新。」莊淑靜表示,世新性別所20年來在性平議題上貢獻豐厚,雖然期盼更多院校設立相關系所,但若換間學校開設性別所,除了教學歷程要重新堆砌20年,每間學校的發展方向也都與世新不盡相同,因此,任何一間大學都無法取代世新性別所。
「教學專業和性別教育結合的力量會非常大。」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鄧築媛也說,各校都有自身專研的領域,如世新主攻傳播專業,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則各自專攻教育、醫學專業,若3校性別所學生能在畢業後,將所學應用於未來工作,更能多面向的提升整體社會的性平意識。
性平教育協會理事長:他校增設性別系所可能性微乎其微
鄧築媛以自身經驗分享,在他出櫃告知家人自己是同性戀者後,母親便時常擔憂情殺案件會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但性傾向與相關事件毫無關聯,對同志族群會有這類刻板印象,是源自當今媒體對同志相關新聞偏頗的報導方式,並將同志族群套上「歇斯底里」的濾鏡,因而加深民眾對同性戀者的負面觀感。
「作為媒體專業的世新更該藉媒體優勢將性平意識傳遞給民眾。」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謝美娟認為,當今媒體被視為文化傳播的主要管道,若傳播資訊者本身即缺乏性平意識,容易將偏頗的觀念直接傳遞給閱聽眾,間接扭曲媒體接收者看待同志社群的角度與既定印象。
謝美娟(左)認為,世新應藉媒體優勢將性平意識傳遞給民眾。(謝美娟提供)
如今面對世新性別所傳出改制,謝美娟感嘆,獨立研究所若被裁撤就難以再度成立,且當下國內大專院校皆面臨資金緊縮的情況,其他院校增設相關系所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世新性別所如果消失,其他學校也不可能在此時創立新系所。」
「世新性別所在NGO(非政府組織)界是大招牌。」鄭育婷強調,世新性別所身為北北基唯一的性別所,除了相對其他地區更具有充足的教學資源,且許多NGO團體和政府部門總部都在台北,世新應把握性平推動的豐厚量能,安排更多相關課程或增加學生與性別團體交流的機會,藉此提升倡議效果。
肯定世新性別所學習成果 畢業生:做過最正確的決定
鄭育婷認為,世新性別所若未來真被整併為行管系下的性別單位,校方能給予的資源,必然少於原先的獨立研究所,恐嚴重損害北台灣性平教育推動,「等於是在開倒車。」而作為性別所畢業校友,現赴美攻讀心理諮商的鄭育婷提及,性別所的學習經歷,對他目前的諮商研究也有很大助力。
鄭育婷舉例,當今婦女與性少數族群的諮商需求更多於過往,但每當接觸到相關個案時,他都能靠著在性別所學到的豐厚性別理論和背景知識,更完整與切身的考量該族群的服務需求。
性別所畢業校友謝馬力感言,性別所是改變他生命的神奇大坑。(謝馬力提供)
同為性別所畢業校友的謝馬力則感言,到世新性別所求學是他做過最正確的決定,系所師生雖身處不同得生命境遇,但都抱持捍衛性別平權的理念,且世新性別所是具高度包容的友善環境,在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中,任何想法都會被全然接納,這也使他更有勇氣說出自身想法。
謝馬力也說,世新性別所教師組成背景多元,當中包含文化研究、政策、法律,甚至是酷兒(Queer)議題,讓他在就學期間能吸取多方能量,並學會用更多面向的視角,看待台灣這個性別意識尚未成熟的社會,「性別所是一個改變我生命的神奇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