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嘉恩 摄影/甘岱民 图片提供/钟劭君 责任编辑/邵永辉】
“一名渴望拥有小孩的女杀手和一名冷血的男杀手,于晚上前往一间公寓谋杀一名毒虫,孰料被毒虫的妻子目睹,于是女杀手再度痛下毒手;而在女尸底下,也同时传来婴儿的哭声⋯⋯。”
运用简单的黑白色调,钟劭君的动画短片作品《褓母》,借由女杀手摆荡在职业和母性之间的冲突,结合“黑色电影”的语言,勇闯台北电影节和高雄青春影展,甚至在巴哈姆特ACG大赛荣获银奖,并入围第53届金马奖最佳动画短片奖。虽最终未获评审青睐,但他仍肯定地表示想透过作品,带出动画产业的转型可能。
钟劭君以动画短片作品《褓母》勇闯各大影展,期许为动画产业带来转变。
毕业于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动画研究所的钟劭君,动画生涯的起点,由偶动画开始。偶动画在经过简单包装后,便能跟着人偶关节的活动进行拍摄,制作过程也获得成就感,之后第二部作品则转为逐格动画,“喜欢画在纸上的那种感觉”,于是开始一头栽进了动画绘制的世界。
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喜爱动画的人多半个性古怪。钟劭君也笑称“自己很宅”,因为工作环境的缘故,经常会待在室内画图、看电影,不过偶尔也会出门跑步、放松身心。
“其实最主要还是想要传达,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好的那一面。”此次作品《褓母》的片型是融合“黑色电影”的语言,使用较不为人知的题材,像是犯罪以及讲述社会底层的故事。钟劭君表示,不管是《褓母》或是往后的创作题材,他皆想由世俗认知的“邪恶面”切入,但有趣的点便在常人所谓“坏”的一面,对于有些年轻人而言却是正义的表征。“我认为这个就是黑色电影的精神,因为黑色电影的精神就是正邪之间是很模糊的。”
《褓母》融合黑色电影的语言,不走循规蹈矩的路,反而借此吸引目光。(图为《褓母》分镜表)
钟劭君制作“黑色电影”的题材雏形,时常取自于凌晨的酒店外。他透露其实很喜欢去那边观察社会生态,然后延伸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做这些事情?”,再进一步探讨、查询资料,因而成为作品题材。《褓母》一开始其实是命名为《黑色褓母》,但钟劭君认为,黑色本身即代表负面意义,这样似乎就把剧情讲完了,便将名称改以看似温馨的《褓母》,而片中女杀手的确也被设定为婴儿的“褓母”,只是用不同的方式阐扬母爱。
“电影语言”是钟劭君在绘制《褓母》时,就强调的重要性。台湾动画多半以动画表演形式为主,对象也以儿童为主,但钟劭君却想将观众年龄层拉高,并且结合“电影语言”,使用望远镜头将景深压缩,以颠覆传统动画的形式。
台湾现在的环境仍不适合拍摄动画长片,资金不足、人才流动率是问题之一,因此对于未来规划,钟劭君仍会往2D动画短片制作持续精进,同时也绘制分镜和电影脚本,作品的风格则会朝含有固定题材的“类型电影”发展,因为他认为台湾有很多片子皆属人文类,但是有鉴于市场即将饱和,在吸引观众上会有它的极限与困难。目前仍在服兵役的钟劭君鼓励后辈,若想踏上动画之路,摄取大量电影、进行电影分析,刺激自己独立思考,是进步的不二法门,也期许台湾的动画产业,持续坚强茁壮。
钟劭君鼓励有志踏入动画产业的后辈,多摄取电影知识,加深自身素养。(图为《褓母》场景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