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看法】心理假不是“翘课神器” 但稍作喘息,然后呢?

【文/主笔室 图/取自Pexel】

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渐受重视,事实上,双十节不仅为我国国庆日,同时也是世界心理健康日;在此般氛围下,年轻族群高居不下的自杀率,似乎也终得各界正视。据卫福部统计,在15到24岁的年龄层,自杀率于过去10年节节攀升,比较2014至2022年自杀率数字,15至19岁增加137%、20至24岁增加90%,而在2022年死因统计中,自杀为15至24岁第2大死因,仅次于事故伤亡。

台湾大学、铭传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去年陆续新增“心理调适假”的假别,跟进早在2021年就率先实施“心理不适假”的中山大学,截至去年11月,据台湾青年民主协会统计,全台已有超过30间大专院校施行心理假。依多数学校规定,与病假不同,请心理假不需检附证明,学生感觉心理不适时即可请假。

“你不要想太多、你抗压性太差了”,面对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时,台湾社会不少人的潜意识仍停留在此,大专院校增设心理假,除了代表着我国正从高教阶层正视年轻族群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假仍会遭部分声音质疑为“翘课神器”的此刻,似乎也正试图扭转在台湾社会,长期被“污名化”的心理健康问题。

取自Pixabay许多大专院校开始推行心理假,若学生心理感到不适,不须检附证明即可申请。(图片:取自Pixabay)

创全台先例推出心理假的中山大学,过往曾言明心理假更算是“意义先行”的假别,校园推广心理假,重点其实并非请假本身,而是学生请假原因,及周边的心辅资源,且更多的是告诉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们“学校在乎”;实际上,部分郁症患者的前兆之一为持续性悲伤,倘若学生能在初期即因请假而有意识,并进而使用心辅资源,未必不能让郁症防患于未然。

不过,在“意义先行”的心理假于各校上路后,长久以来校园心辅资源“僧多粥少”的困境,依旧是各大专院校与政府必须正视,且应尽速找出解方的最重要课题;卫福部“心口司”分家后,心理健康司去年8月推出“年轻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补助年轻族群3次免费咨商,作为亚洲先例,这当然值得肯定,但补强校园心辅资源的缺口,仍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

“所有人都会有脆弱的时候,心理健康假的落实,能够让学生在无止尽的追逐中,至少有一个稍作喘息、让心放假的时刻”,是青民协为心理假下的注;大专院校作为各级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或许也不应停留在还要严格管理学生出缺勤的环境,应让学生了解心理假的意义,并借此让其掌握周边的心辅资源,避免届时才方恨少,心理假绝非大学生的翘课神器。

※给自己一个机会

自杀防治咨询安心专线:0800-788995(24小时)

生命线协谈专线:1995

张老师专线:1980

安心专线: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