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曼伶 首圖/本報資料照】
2024年3月8日,正邁入第51年的世新大學獨立學生媒體《新聞人報社》,隨著最後一期報紙被撤出社桌,中止營運,而在不到1年前,政治大學獨立學生媒體《政大學聲》也發布了停運公告,當網路社群蓬勃發展、自媒體當道的時代到來,獨立學生媒體存在的價值與不可替代性受到挑戰。特別的是,在獨立學生媒體絕境求生之際,各大專院校的新聞學系,近年招生狀況似乎也每況愈下;或許未來該何去何從,不僅是獨立學生媒體的無語問蒼天,同樣也是新聞學系遭逢的大哉問。(全文閱讀:【N專題】印記──當獨立學生媒體走入後太陽花世代)
新媒體的興起,讓人人皆可是「發聲者」,不需有專業新聞能力,就能輕易在網路發布消息。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不只衝擊傳統媒體產業,就連大學相關科系也受到波及,當新聞學系不再受學生們青睞,未來如何因應,也成為各新聞系的棘手問題。
人人都是發聲者 逐漸黯淡的新聞系
少子女化衝擊,加上自媒體興起,嚴重影響新聞系招生。據《大學問》統計「2024高中生百大熱門科系」,大眾傳播學群共入榜9系,當中卻未見「新聞學系」出現於榜單內,顯示現今高中生對新聞產業興致缺缺;而目前全台開設新聞學系的大學共有5所,但私立大學中首創新聞學系的中國文化大學,111學年度新生註冊率僅36%,隔年雖提升至56%,遠遠不及過往的光輝歲月。
因應風雲變色的傳媒環境,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早在10年前就採大一大二不分系,一年級學生可接觸各領域,並於二年級下學期依志願申請新聞學系、廣告學系、廣播與電視學系學程;然而,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學系,卻在三系中人數最低,比較112學年度三系學生人數,新聞學系只有93人,廣告系與廣電系則分別有238人及207人,且即便選擇就讀新聞學系,也不一定代表對新聞抱有熱忱,現就讀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四年級的鍾秉哲,觀察周遭同儕後說,不少人對新聞產業毫無熱情,甚至對時事都漠不關心。
尤其,當「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流行用語被喊得震天價響,更彰顯現代人對新聞產業上的負面標籤;政治大學新聞學系主任江靜之指出,現今大眾對傳統媒體的想像較狹窄,多認為新聞學系未來的出路僅限記者、編輯或主播,因此當「記者」的社會聲望降低,就會影響新聞學系本身。
過去,新聞記者透過文字發揮力量,紀錄每個歷史瞬間,不過,在人手一支手機的時代,進入新聞業門檻隨之降低。江靜之說,記者的魅力在於擁有社會影響力,替弱勢發聲、監督政府等,而科技的進步卻改變傳播模式,「如果有更多其他管道可以發揮影響力、見證歷史,那新聞業還有什麼能吸引莘莘學子?」
當搶快成首要之務 丕變的傳媒生態
作為民主社會中的第四權,新聞媒體不僅要監督政府,更得讓民眾了解問題,但在數位媒體崛起下,閱聽眾習慣改變,新聞記者往往需在短時間內產製內容,才能抓住閱聽眾的眼球。當為了爭取點閱率而以「搶快」為首要目標,未必能完整呈現事件樣貌,自然難以兼顧品質,也成為眾矢之的,致使媒體不信賴度日漸飆升。
弔詭的是,部分新聞媒體產製報導內容淺薄,似乎也與閱聽眾脫不了關係。銘傳大學新聞學系主任邱瑞惠表示,現今新聞產業的營利模式已經轉變,更重視網路平台的點閱率和即時性,導致部分媒體可能在內容上迎合大眾口味,而忽略了深度和品質,民眾也因此對新聞專業持負面想法。
事實上,早期新聞媒體主要經費命脈,不少是源自提供廣告刊登的收入,但到了網路興起的時代,傳統媒體雖朝向數位化轉型妥協,廣告收入卻不復往日。依《第43期臺灣傳播學刊》,報業廣告收入從2011年的106.74億元,在2020年驟降至14.11億元,雖網路廣告量提升,但數位付費內容與其他平台分潤較低;學刊明載,報業能夠取得的營收成長,包括數位廣告營收、平台分潤或數位內容的付費收入等,卻都極為有限。
傳媒生態丕變,也讓經營者想方設法壓低成本。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指出,現在台灣媒體不景氣,許多報社陸續縮編,其中目的是讓民眾更了解世界的國際新聞,因製作成本高、閱讀量低,使得台灣駐外記者越來越少。
無冕王淪眾人笑柄 搶救新聞系大作戰
曾經「人人擠破頭」都想進入的學系,如今逐漸黯淡。眼看學生熱情不復往日,各大專院校新聞學系,也難逃配合時代變遷,重新思考教學方針,讓新聞系不再侷限於傳統框架,培養學生適應變化迅速的媒體環境。《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說道,以前新聞系是夢幻科系,每個人都拚命爭取名額,當今世代卻並非如此,傳統新聞系教學內容在網路時代被挑戰,因此相關系所如何融合其他專業技能就變得非常重要。
魏佳卉直指,網路時代下,新聞學系整合其他專業技能非常重要。(攝影:藍誼軒)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部分新聞系所把課程重新設計,讓學生更能掌握媒體發展趨勢,以銘傳大學為例,原新聞學系將在113學年度,更名為「影音新聞暨社群傳播學系」。邱瑞惠解釋,更名可凸顯數位化和社群媒體在新聞傳播領域的重要性,並相應調整課程結構,未來課程在保留傳統新聞核心價值下,會融入數位技能和社群媒體應用。
不過,當新聞系所課程隨時代變動,傳統新聞價值也受到挑戰。畢業於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的朱冠諭指出,培訓學生思考與定義何謂新聞,是新聞學系最重要的精神,但繫上課程卻逐漸疏於傳授相關知識;而課程變革後,教學現場又能否跟上,同樣也是一大問題,同為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畢業校友的蔡佩珈說,就學時繫上實作訓練不足,不少作業交出後,未收到任何回饋也無後續,難以強化學生基本能力。
除了基礎理論教授、培育專業敘事能力外,幫助學生提早接觸業界,也是當今的新聞學系重要課題之一。江靜之表示,為讓學生與業界接軌,政大新聞學系開設「機構實習」課程,教師會先與外界媒體機構洽談,學生再提出申請,系所便會開始審核,通過後即可一邊在業界實習,一邊在校拿到學分。
談及產學接軌,江靜之分享,政大新聞學系「機構實習」課程。(攝影:藍誼軒)
然而,眼看身邊許多同儕決定投入業界實習,現就讀政大新聞學系四年級的姚希亮卻有著不同想法,他說,自己大二時曾試想,若未來4、50年都需要待在新聞圈,現階段是否需盡快投入業界,「還是我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去接觸媒體,然後我可以從這些不同的方法,出現一些不同的啟發。」
當媒體遭逢鉅變,不管是新聞系所本身、正在就讀新聞學系的學生,又或是對新聞感興趣的學生,未來都充滿不確定性,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新聞與資訊的定義已變得模糊,曾被喻為「無冕王」的新聞傳媒,如今也成他人取笑的笑柄。邱瑞惠認為,新聞學系應在堅持傳統新聞專業的基礎上,擴大技能和知識範圍,鼓勵學生嘗試跨媒介內容創作,並提高對社群媒體和數據分析的應用能力,以適應變化迅速的媒體環境。
不過,是人總要求溫飽,當新聞記者的社會地位不復往日,或許仍不免俗要回歸務實面的薪資待遇,但傳媒經營不易,也連帶影響記者收入。據勞動部統計,2020年記者經常性薪資為5萬2924元,但不過短短3年,到了2022年已下降至4萬9272元,足見媒體業待遇惡化。邱瑞惠感嘆,新聞從業人員薪資停滯不前,加上大眾對媒體負面印象,都會使高中生報考意願降低;魏佳卉則直言,「哪裡薪水好,分數高的人就會往哪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