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郑禧、袁维骏、钟秉哲 摄影/袁维骏、郑禧 首图/刘庭宇】
年底18岁公民权修宪复决倒数最后1个月,由立法院三读全票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1条之1条文修正草案,攸关青年选举与被选举权,但据高中教师观察,现在学生对政治参与并不热衷,讨论度甚至不及2018年同婚公投。对此,青年代表坦言,年轻族群多认为公共事务太遥远、事不关己,但修宪通过将成政治冷感良药。
自2005年底研议推动降低投票年龄门槛,立法院终在今年3月25日三读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增订第1条之1条文草案,决议废止《宪法》第130条规定,使中华民国年满18岁国民有依法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及参加公民投票之权,且除《宪法》及法律别有规定外,年满18岁者有依法被选举权。
盼有平等参政权 学生:年轻人有能力决策国家事务
尽管选举、被选举权限制是否调降仍悬而未定,但《民法》成年岁数已确定在明年下修。不过,身为刚年满18岁的双北高中职学生权益阵线常务理事李喻哲表示,明年起《民法》、《刑法》成年均为18岁,代表青年须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与此同时却不享有对等的公民权,但18岁也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利。
“公民权本来就是尽可能扩张,而不是尽可能限缩。”台湾青年民主协会理事长张育萌指出,世代正义是必须要面对的,目前很难看到未来世代出现在重要政见,原因是青年没有选票,但年轻族群才是真正要长久面对问题的人,可见公部门需要透过制度建立或法律规范,慢慢普及青年主流化。
李喻哲认为,18岁也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利。(摄影:袁维骏)
李喻哲提到,虽然现今资讯大量流通,青年接触公共事务的管道渐广,但参与程度却不成正比,尤其年轻世代未来将成国家主要生产力,聆听新世代的声音,能为台湾带来更具优势的前景与竞争力。他也说,若年底18岁公民权修宪过关,不但能使青年得以享有公共决策权,更将促进他们的社会参与度。
李喻哲强调,若青年享有公共决策权,可连带点燃参与热情,进而为国家注入新血、制定更多有利的新颖政策。他也呼吁,社会必须赋予青年被选举权,年轻族群才能够有更直接涉入公共事务的管道,并为青年争取更多权益,同时以行动向社会证明,年轻人确实有成熟的判断力决策国家事务。
高中教师:学生对18岁公民权关注度不如同婚公投
然而,对于修宪通过将直接影响的高中生,据内湖高中公民教师周维毅观察,现在的高中生可能不热衷参与政治,对能否投票的感受并不强烈,相比之下,当前高中生对18岁公民权的关切,还不如3年前同婚公投时会期盼在课堂讨论,甚至直接与路人对谈的关注程度。
但周维毅补充,通常在推动自身权益时,前段学校会出现较多具学权意识的学生,他相信后续透过教学活动,能启发学生提出意见,不过若复决结果低于965万甚至900万票,将对青年造成挫折。但他强调,无论修宪是否通过,都不需太寄望其带来的影响,重点是会有越来越多人注意青年权益,且若成功修宪,代表至少有965万选民认为18、19岁者有资格执行公民权。
黄冠凯认为,学生在安逸的情况下不会争取自身权利。(摄影:郑禧)
师大附中学生会长黄冠凯认为,学生在感受到权利被剥夺时,才会认知到应该为自身权利发声,否则在安逸的情况下不会主动争取,总觉得责任会有人负责。他分析,师大附中出现政治冷感的主因,是学生都觉得会有人负责,自己就无需站出来,连投票也带着“我不投别人也会投”的想法,把责任推给别人。
“如何让青年主动投入社会,青年公民权的推行很关键。”李喻哲也说,普遍年轻世代对投身社会冷感,主因是抱着“反正我不参与,也会有别人参与”的侥幸心态,认为公共事务离自己太遥远、事不关己,呼声自然会遭到忽视。他认为,18岁公民权修宪的通过,将会是诊治当前年轻族群政治冷感的良药。
张育萌:台湾有优势跟责任扩张公民权
至于外界质疑18岁是否足够成熟拥有选举、被选举权进行投票或成为候选人,李喻哲强调,端看年底地方选举各种乱象,即便是长者都可能被混杂的资讯带风向,如近期的论文门等争议,都并非“没有投票权”的族群引发,足以证明用年龄判定心智成熟度实是无稽之谈。
张育萌强调,台湾有优势跟责任去扩张公民权。(摄影:袁维骏)
而综观全球,目前已有168国规定年满18岁即可投票,包括邻近台湾的日本也在近年把投票年龄下修至18岁,但实际查看日本年轻族群的投票率,却发现投票比例偏低。被问到要如何避免重蹈日本状况,张育萌回应,台湾的选举投票率对比其他民主国家算高,“我觉得我们是有这个优势跟责任去扩张公民权。”
“这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们总要有一步先做。”张育萌表示,过去年轻人投票率低是恶性循环,因为政见几乎看不到与自身相关的议题,可是当青年有选票时,政治人物就不得不提出让青年有感的政见,“我们把其他东西的障碍都排除之后,我觉得这个效果就会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