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粘菀瑄、郑禧、姚希亮 首图/詹富娟提供】
聋人家庭的父母或孩子都面临着难题,除了外界歧视,也时常因为身为儿女,却无法替聋父母解决难题,陷入自我认同的困境,更成了听孩子的心头痛。同是coda的手语翻译员詹富娟认为,政府应统整资源,并重新检视现有的听障沟通服务资源,才能让聋人家庭感受到被接纳。
亲子间缺乏自我认同 资源不完善无实际帮助
身为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聋人子女的统称)、特教老师,同时也是台湾聋人子女阵线联盟成员杨维国说道,由于聋人听不见外界声音,而无法与听人世界接轨,导致出生于聋人家庭的儿女,成为他们对外连结的要道,但孩子们却因此倍感压力,导致心灵产生极大排斥。
不只孩子的心灵问题,詹富娟也提及,至今外界仍充斥对聋人父母不信任的声音,与不公平的质疑,认为他们无法给予孩子完善的资源与照顾,导致聋父母在教育小孩时常不自信,进而产生自我怀疑。
面对社会的质疑与挑战,詹富娟认为,目前政府与民间,对于听障家庭提供的资源、关怀与协助并不完善,虽已有许多相关单位办理听障人士的讲座及活动,但面向不足,计画也不够完备,难以给予他们实际的帮助。
父母态度灌输正向理念 育幼方针成改变关键
对此,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副教授刘秀丹提及,听人小孩的自我认同取决于父母态度,就像聋人模特儿王晓书会透过引导教育,灌输孩子正向价值,只要父母心理健康,隔阂也随之减少。
刘秀丹提及,听人小孩的自我认同取决于父母态度。(图片:刘秀丹提供)
但他坦言,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像王晓书一样正向引导小孩认知,仍需透过政策和校园教育的从旁协助。
刘秀丹建议,政府针对聋人家庭的协助应以“亲子教育的觉知”和“提供完善手语翻译服务”层面着手。
首要即是让聋人父母对手语“有自信”,他发现,许多聋人父母虽手语能力纯熟,但在与小孩沟通时,多会想透过口语方式呈现,讲不出来才用手语补充,这种情况在落实手语教育上相当可惜。
刘秀丹认为,若借由政府宣导正确观念,除了能让小孩同时拥有口、手语等语言优势,也能使他们正视手语,进而强化自我认同。
刘秀丹认为,聋人小孩的心理养成也至关重要。(图片:刘秀丹提供)
“coda面对的问题是,自己到底属不属于聋人文化的一员,他们既有听力、会手语又了解聋人文化,游走于聋人和非聋人的两端,却也左右为难。”刘秀丹认为,聋人小孩的心理养成也至关重要。由于父母过度依赖孩子对外沟通,迫使听孩子早熟,政府除了要理解,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交由小孩翻译,许多层面的议题,仍得透过设立足够且即时性的专业翻译员,才能避免造成儿女承担过多的心理压力。
社家署: 听障家庭照顾者可申请家庭服务
针对听障家庭服务,卫生福利部社会及家庭署(下称社家署 )表示,根据《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第 51 条规定,地方政府应依需求评估结果,办理照顾者支持与家庭关怀访视等服务,以提高身心障碍者家庭生活品质。
另外,社家署也有补助设立家庭照顾据点,并规定每县市至少有 1 处据点服务对象为跨障别,因此,听障家庭照顾者若有需求就能申请服务。
社家署有补助设立家庭照顾据点(图片:取自社家署官网)
而为了让听障族群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在处理事务时不必再担心沟通不良的问题,社家署也曾制作“手语翻译宣导动画”,设法让更多听障人士得知能申请手译员的协助服务,但仍有许多听障人士,不清楚手语翻译服务内容及申请方式 。
社家署回应,每年将持续透过相关文宣暨活动通路推广,也会要求各地方政府及辖下单位,加强宣导,协助更多听障人士。
增加彼此自信 CODA盼能举办亲子讲座
“聋父母如何看待自己,小孩就会怎么看待他们。”詹富娟认为,若希望维系亲子双方的情感,第一要件是聋人父母们必须对自身保持信心与认同,才能说服孩子认同自己。
詹富娟建议,未来坊间机构能导入更多的手语教学课程(图片:詹富娟提供)
詹富娟建议,未来坊间机构能导入更多的手语教学课程,培养孩子们顺畅且深入的手语技能,或提供手语翻译服务介入聋哑家庭中,协助双方交流,厘清误会与困难,成为他们亲子沟通间的桥梁。
“小孩的存在,是让聋父母更快切入现在的听人世界”,杨维国期盼,社政单位能多举办与coda 心灵支持相关讲座,并针对聋父母举办教育课程,教导他们应如何与孩子相处,不仅能增加聋人自信心,也能使亲人放心让聋人父母自行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