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慧馨、赖歆琁、廖婕汝 摄影/刘慧馨】
汉人社会中,纸扎为生者与亡者传递情感的桥梁,且与丧葬仪式紧密连结,但随着葬礼仪式从简、环保意识提倡,传统纸扎从兴盛到没落,现代纸扎应运而生。然而,传统工艺无法结合现代纸扎,工艺面临流传不易危机,但只要纸扎还在,它的意义仍会存在,只是以新的样貌,继续流传。
纸扎传递生者思念
台湾人崇拜祖先、敬畏鬼神,认为祂们以另一种型式生活在别的世界,能影响人们的生活。民间普遍相信,被火化的物件可通往死后世界,供逝者使用。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谢宗荣指出,纸扎是最具代表性的烧化物件。
纸扎代表生者与亡者间传递情感的礼物,其中蕴含思念与祈福。老一辈的人相信,生者燃烧纸扎能将心意传达给亡者。裕兴糊纸店师傅王登科表示,不论是传统纸扎或现代纸扎,都是为了表达孝心,让自己心中不留遗憾。
曾为重要民俗产业 却陷没落窘境
汉人社会与婚丧喜庆的牵绊极深,谢宗荣认为,纸扎曾是台湾民间不可或缺的民俗工艺。纸扎产业在兴盛时期备受尊崇,如今乏人问津,而祖传五代、从事四十多年纸扎工艺的师傅王登科,正好经历纸扎从兴盛到没落的转变。
尽管烧纸扎的习俗仍然存在,但殡葬公司大多提供现代纸扎供人烧化。
“以往一个礼拜可以卖3组全套纸扎屋,现在能卖出1组就值得庆幸。”王登科指出,现代人生活步调快,希望快速解决繁复的葬礼仪式,对于纸扎样式的需求愈变简单,也不再购买全套纸扎组合,导致传统纸扎的需求不如以往。他感叹,“愈传统愈有技术的,在市场上已经不再值钱。”
工艺无人继承 技术难以保存
然而,纸扎工艺却面临无人继承的窘境,现今纸扎产业的传承制度,已从师徒制转变为自愿制。王登科解释,由于传统纸扎功夫难学、制作耗时,再加上纸扎产业出路狭隘,导致年轻人纷纷转行,无法完整学习纸扎工艺。王登科担忧,若没有愿意持续学习的学徒,纸扎工艺将难以传承。
现代纸扎应运而生 冲击传统市场
传统纸扎除面临无人继承的窘境,丧礼从简观念更催生出现代纸扎,冲击市场。吉昌糊纸行师傅曾进隆说明,现代纸扎屋为求便利,零件主要以印刷方式制作,再交由师傅组合成适合放置桌面的模型,尺寸相较传统纸扎,明显缩小。
纸扎代表生者与亡者间传递情感的礼物,其中蕴含思念与祈福。
传统纸扎是全手工制作,其尺寸最少有一层楼高。曾进隆说明,传统纸扎屋的骨架,是师傅将竹子削制成竹条,一条条綑绑而成;房屋的墙壁、窗户与外观装饰,则是师傅亲手剪纸、黏贴,他认为传统纸扎虽做工繁多,但更加注重手作。
与以往丧家自行筹备丧礼的习惯不同,现代人大多将灵堂设立、入殓等繁琐仪式,交由大型殡葬公司处理。谢宗荣指出,殡葬公司推出的“一条龙服务”,将原本的脚尾饭、阖扉、礼堂布置等仪式简化,使丧礼时长从一个月缩短至一星期,纸扎制作时长被迫从一星期缩短至3天,导致纸扎品质不如以往,产量也降低许多。
尽管烧纸扎的习俗仍然存在,但殡葬公司大多提供现代纸扎供人烧化。为了增加纸扎的销售量,纸扎师傅选择与殡葬业者合作。“不是没有和他们合作过,只是他们把(纸扎屋)价钱压的很低啊!”曾进隆认为,业者开出的价格让他付出的时间与心血,得不到相等回报,便从此拒绝与大型殡葬业者往来。
即使不与殡葬业者合作,传统纸扎的市场也相当受限。曾进隆解释,因《空气污染防制法》第32条规定,纸扎不得露天燃烧,只能前往政府规定的焚化厂进行焚烧,但传统纸扎屋体积过大,无法完整投入殡仪馆火化炉,若坚持燃烧,则需载至深山以规避法令,因此面对有传统纸扎屋需求的客人,曾进隆会以法规为由婉拒,不再制作。
纸扎师傅仍保热忱 盼扭转纸扎负面印象
虽然丧礼仪式的简化,以及环保法规限制,让传统纸扎市场成为夕阳产业,但从事纸扎多年的王登科仍对纸扎保有热忱。王登科自16岁进入业界后,不仅传承上一代的技术,也向同行老师傅学习。对他而言,纸扎是一门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技术。
从事纸扎多年的王登科仍对纸扎保有热忱。
由于纸扎多出现在丧葬场合,导致人们对纸扎存有“死亡”印象。王登科解释,过去人们习惯于丧礼期间,将棺木置于家中并在一旁摆放纸扎,留守一夜,难免受气氛影响心生恐惧。谢宗荣也指出,过去北台湾多将纸扎用于丧葬场合,再加上大众对纸扎认识不深、媒体过度渲染,导致人们对纸扎文化停留在殡葬气氛的负面印象。
如今丧葬仪式多在殡仪馆举行,纸扎也因应现代人日常生活与娱乐,成为另种样貌,纸扎屋不仅从三合院转为现代别墅,还新增交通工具、电子产品以及美容服饰等新式造型,纸扎样貌改变,人们因此减少对纸扎的恐惧。
若要彻底改善大众对传统纸扎的负面印象,王登科则认为,民间应与纸扎师傅合作,积极教导纸扎工艺,扭转大众对纸扎的既定印象。他提及,云林县口湖乡每年都会由金湖万善爷庙、下寮仔万善爷庙及蚶仔寮万善祠,3庙共同举办“牵水状文化祭”,而纸扎师傅会于活动中教导人们糊纸技术,希望人们借由体验活动,发现纸扎的温度。
纸扎无法长期保存 传统工艺仍面消失危机
即使大众愿意体验纸扎制作,但其工艺仍面临消失危机,再加上纸扎本就是用以焚烧,而不是留存纪念,更难以保存。谢宗荣解释,尤其纸制品容易受潮,若想完整保存纸扎,势必改变纸扎材质,然而材质一旦改变,便不再是纸糊制成,更不是“纸”扎。
谢宗荣认为,这就是文化生态,只能顺其自然去面对产业的新旧更迭。
纸扎既无法长期保存,也无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纸扎结合。王登科表示,传统纸扎需与客人商量好尺寸,再用糊纸及竹子剪贴制作,现代纸扎则需另外开模。他强调,两者制作方式不同,因此传统工艺难以沿用于现代纸扎上。
新旧更迭无法避免 纸扎意义永存
虽随着世代观念改变,传统逐渐没落,纸扎已是一项夕阳产业,但谢宗荣认为,这就是文化生态,只能顺其自然去面对产业的新旧更迭。即便如此,谢宗荣表示,只要烧化纸扎的习惯仍存,纸扎就不会消失,而是会以另一种更贴近现代生活与习惯的形式留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