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詠芯、吳浩瑋、陳韋彤 攝影/吳浩瑋】
廟宇間,一炷炷線香在香爐裡盤起氤氳,冉冉上升,在台灣民間信仰中,線香作為人與超自然間的橋樑,神明得到香火後會庇祐祈願的人們,然而,製香產業隨著時代改變漸漸被大眾看輕。但這看似式微的產業背後,其實藏有復興的可能性。
致力於台灣民俗學發展的媒體《民俗亂彈》編輯張靖委介紹,台灣在戰後經濟起飛的年代,許多人燒香拜佛,對於線香的使用程度高,是台灣線香產業最為鼎盛的時期。
陳振芳香舖的第三代繼承人陳盈州分享,兒時記憶中的香舖,客人總是絡繹不絕,偶爾還會出現客人擠不進來的情況,興盛程度可想而知。他回憶,春節前的香舖尤其忙碌,要開始準備過年的宗教祭祀用香,甚至從農曆十五號開始,香舖都不會打烊。
陳盈州決心傳承製香 人才流失成衝擊
陳盈州從小因為爺爺的安排,開始學習製香技藝,但直到他 30歲時,才對整個產業的傳承產生責任感。他回憶,當時有位同為製香師傅的友人,拿著香料「拙具羅」委託他製作成線香,由於在友人提出請求前,從未出現過使用拙具羅製成的線香,讓他很是為難,但對方仍建議他將這個委託當作挑戰、盡力嘗試。
由於拙具羅黏性大,不容易做成香,即使製作成功也難以點燃,因此尋找搭配的材料及製作並不輕鬆,儘管經歷一次次的失敗,陳盈州仍繼續嘗試,利用高海拔植物去調配,終於成功將不可能化為可能。他在過程中明白,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必須嘗試創新,正因為這位師傅的出現,讓他決心在未來將製香當作挑戰,並將這份技藝傳承下去。
陳盈州將不易成香的拙具羅,經過一次次的調配,終於成功將不可能化為可能。
然而,線香產業近年已被視為夕陽產業之一。張靖委指出,由於過去宗教行為對人民而言極其重要,儀式用香是香舖的主要客戶來源,但近十年來,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傳統大家庭的祭拜儀式大量減少,導致香舖收入銳減、面臨倒閉,人才流失更對線香產業造成衝擊。
傳統工法 十年磨劍才出師
傳統工法的困難,是人才卻步的原因之一。陳盈州解釋,一個學徒的培育至少需經過四十個月,誠如產業內廣為流傳的閩南諺語「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學徒必須持續鍛鍊、不輕言放棄,才有資格成為師傅。他也強調,手工技藝的學習對學徒而言不可或缺,「手工才有味道,那是種無可取代的人情味。」
傳統工序的維持一定有它的道理,陳盈州認為,一定要將每個動作重複練習,直至將它練成肌肉記憶,因為漏掉任何一個步驟都可能影響香的品質。製香廠的學徒陳鈺翔,從21歲開始學習製香至今已經三年,他舉例,製作過程中連水的用量都必須謹慎調整,若水加得太少,製香不但會變得費時費力,成品美觀也會大打折扣。
陳鈺翔分享,除了學習工法外,學徒也必須學會如何辨認各種材料的味道,才能進行配香,即使他已經入門三年,在配香過程中還是會出現差錯,發生浪費材料的狀況。他坦言,這讓他意識到自己仍有不足,失敗的經驗也讓他清楚認知到陳盈州所強調的「要出師,就必須經年累月的反覆訓練」。
陳鈺翔分享,除了學習工法外,學徒也必須學會如何辨認各種材料的味道,才能進行配香。
材料匱乏成癥結 傳承困難更有轉型挑戰
製香產業的材料匱乏也是延續的癥結所在,張靖委解釋,早期香舖都會從香港、雲南進口材料,但到了日治晚期,由於國共分隔,無法從中國取得成木、檀木等原料,必須仰賴東南亞國家或澳洲等地進口,然而這些原物料在當地也屬於珍稀樹種,出口的限制一年比一年嚴格。
因此不但工法、配香的技藝需要被傳承,也需要熟悉材料的特性,陳盈州也不吝於砸重金購入特殊原料,就是為了讓學徒有機會認識各種材料,調配出多元化的香。
但在談傳承前,陳盈州認為應先思考如何不被市場淘汰,因此香鋪面對的不只是技藝傳承,更是轉型的挑戰。他指出,現今人們更加註重天然、健康,且在「點好香」的觀念逐漸被推廣的情況下,應該轉而標榜重視品質的生活用香。此外,他也強調,要在市場中生存,就必須努力創新、尋找更多客群,才能讓製香產業有更多被看到的機會。
強調香料品質 老店推廣手工技藝美好
過去,線香的品質在消費者眼中並不是購買的考量要件,張靖委表示,以往許多人的心態都是有比好更重要,在此情況下,容易造成業者不重視原物料品質。不過陳盈州指出,在提倡天然、環保,且留有宗教祭祀的傳統現況下,人們會轉而選擇品質較好的線香,而這也成為手工香舖獲利的破口。
除重視香料品質外,張靖委提到,也有部分客人重視「手工技藝」的美好,因而購入手工香。陳盈州介紹,手工香的優點在於,將香粉一層層裹上香柱的工法,使香的壓力密度變小,其味道也因此比機器製造來得淡。他指出,即使材料天然,味道太濃的香味也會讓人感到嗅覺疲乏,「香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似有似無。」陳盈州強調,只有手工才能達成這樣的效果。
「香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似有似無。」陳盈州強調,只有手工才能達成這樣的效果。
永續經營需與時俱進 陳鈺翔:產業充滿可能性
在傳統香鋪轉型的過程中,陳盈州發現,若只鎖定宗教用香,市場容易被侷限,若要讓香舖永續經營,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製作出新的線香產品。他以過去自身經驗為例,觀察到現代人普遍受「失眠」所困,因此便將薰衣草、玫瑰等助眠植物加入製香原料中,開發能夠改善睡眠品質的香,並藉由這樣的改變,將線香融入生活中,以此吸引客群。
陳盈州發現,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製作出新的線香產品,才能吸引客群。
此外,面對人才的問題,陳盈州則認為,近年傳統文化有復興跡象,相較過去,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發展富含文化底蘊的產業,雖然技藝難學,但對傳統產業飽含熱情,且不怕苦、願意學習的人才也日益增加。
「我認為線香已經不再是夕陽產業。」陳鈺翔說明,大多數人認為線香產業仍在逐漸沒落,然而隨著香鋪轉型,業績反倒逆勢成長,讓他逐漸對線香產業改觀,意識到這個產業仍然充滿可能性。他也認為,既然時代在改變,更應該不拘窠臼,針對現代需求調整經營模式,才能讓這份手藝的感動繼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