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君盈、林芸宽、蔡铚湣 照片提供/阮红女】
十二年国教课纲中的新住民语文教学于2019年8月正式实施,国小端将七国东南亚地区的官方语言列为必选修,学生可从原有的本土语言(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和增设的七国新住民语中选择一项学习。然而,新住民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却引发师资不足、教学支援人员需跑校上课等情形,而偏乡学校开课师资也成为难题。
助了解新住民文化 课程打破刻板印象
据教育部统计,107学年度新住民二代(下称新二代)从小学至大专院校的就学人数已逾31万,透过108课纲加入越南、印尼、泰国、缅甸、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住民语言选修,希望能让学生从小认识不同文化,引领台湾走向多元族群的社会,改善现今社会对新住民及其子女的负面刻板印象。
任职于新北市成功、忠义与成州国小的越南语教师阮红女表示,曾有长辈因为他讲话大声,觉得他不懂礼貌,但其实在越南,说话大声有着好客的意涵。前新住民立法委员林丽蝉办公室秘书长徐鸿钦也指出,以往因为文化差异和对中文的不熟悉,新住民姊妹容易被台湾社会贴上“迟钝、不聪明”的标签,在外人眼里笨拙的形象,让新住民姊妹无从传承母国文化,新二代因此对母语不熟悉,而外界对新住民文化的不了解,更导致许多新二代不敢表达自己身分。
徐鸿钦认为,透过新住民语文课程的推动,无论是否为新二代,都能进一步了解东南亚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家长更重视新住民语言,减少对新住民和新二代的歧视。“小学阶段并非要求孩子学好,而是让他对这个语言不害怕。”徐鸿钦强调,新住民语文教育,是从基本的口语表达,让孩子以轻松的态度认识并探索以往没接触过的语言。
阮红女表示,长辈觉得他讲话大声不礼貌,但在越南有好客的意涵。
师资不足 阮红女:教师压力大盼改善
然而,全台国小总数共有2631所,108学年预计已开设1044班,只要有学生愿意选修新住民语言,校方就需开班授课,师资不足及偏乡地区难开班的问题,也因此浮出台面。徐鸿钦坦言,有些偏乡的新住民人口比例不高,难以寻找教学人才,教师培训课程的标准便会放宽,但考量到新住民自身的能力、学历等,并非每一位新住民皆适合投入教学。
对此,教育部也修订《国民中小学教学支援工作人员聘任办法》,若新住民语文教学支援人员的甄选没有合格人员报名,或合格人员甄选未通过,造成师资不足,便可以聘任具备新住民语言专长之新住民或相关人士担任。
若想成为新住民语文教学支援人员,首先得具备该国语言能力或东南亚语文专业,透过各县市开设的36小时培训课程,补强撰写教案、课程试教、准备教材等能力,完成考核后即可分配到各校授课。阮红女认为,多数来自东南亚各国的新住民教师过去缺乏教学相关背景,仅透过36小时的课程培训就要实际上阵、筹备不同年级的教材,导致新住民教师负担沈重。
阮红女(中)坦言,通勤耗费的时间,新住民教师心中渴望改善现状。
此外,为鼓励新二代学习新住民语言,教育部表示“只要有一名学生选课,学校就会开课”,造成小班数量多且各所学校需要的语别不同,让新住民教师普遍需要跑校教学。“我只在三间学校兼课算很少了,我的其他朋友都要跑六、七校,甚至十校。”同时任职于三所小学的阮红女坦言,每当上课钟响,就要带着不同年级的教具穿梭在各间学校,通勤耗费的时间、心力,成为新住民教师心中渴望改善的现状。
偏乡资源匮乏 远距共学或成解方
针对偏乡学校的新住民师资问题,东安国小校长、新住民语文课纲委员黄木姻表示,新住民教师跑校是常态,却少有教师愿意走入偏乡,偏乡学校的新住民教师招募、教学资源匮乏成为两大难题。他坦言,考量到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以及少数语种可培训的师资较少,偏乡学校时常出现聘请不到老师的状况。
为鼓励偏乡地区的新住民参加教学支援人员培训,只要有三人报名参加,政府就会开课,尽可能培养当地新住民成为在地师资。为了克服师资缺乏的窘境,教育部推出“远距直播共学”,透过线上系统,让教师与偏远地区的学生透过视讯即时互动、同步上课,保障学生受教权利。
但阮红女认为,新住民语文课程教授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带领学生了解该国风俗民情的文化课,透过分组游戏、制作传统美食、穿戴传统服饰等活动,让学生们有不同的文化体验,教师现场带动的气氛与师生间的互动,是远距教学难以取代的。他忧心,线上授课让教师较难掌握学生上课的状态,隔着萤幕也可能导致学生课堂专注度与学习成效降低,并强调由教师现场引导学生,较能让学生从课间活动中认同该国文化、提升学习兴趣。
阮红女(左一)认为,由教师现场引导学生,较能从课中认同该国文化。
结合相关科系学生 学者提USR计画舒缓负担
新住民语文课程走入义务教育,是台湾独步全球的教育尝试。课程开设于既有的本土语文课程时间,提供学生多样选择,黄木姻对此表示认同,认为语言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会发生排挤效应,他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生为例,在校学习的语言种类更多,反而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然而,教师负担过重,显示出师资缺乏的问题。政治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执行长杨昊建议,教育部可结合大专院校东南亚相关科系学生,推行专业师资培育课程,鼓励学生毕业后往教育界发展,为教学人力注入新血,舒缓第一线教师负担,也让东南亚相关科系更有发展性。
杨昊也提议,可利用教育部的大学社会责任实践计画(USR计画),强化大专院校与地区的连结及合作,借由具东南亚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研究所学生,与第一线教育单位长期配合,成为带领学童的领队,定期举办营队活动、辅导课程,透过年轻人的创造力,结合语言学习,增加课程以外的学习多样性。对于偏乡学校资源不足的窘境,他认为,应该提升硬件与软件,除了补足辅助教学的3C产品、视听设备等,也要借重更多的创意,带入新思维,活化课堂学习。
徐鸿钦也指出,短期间无法解决师资问题的地区,才需要扩大使用远距教学,但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是得以补齐师资为目标,未来也可以与移民署合作,鼓励更多有能力的新住民投入教学现场。
学者吁投入人才培育、进修资源 创造社会效益
杨昊表示,语言是一种工具,如果仅教单字、语法、句型,学生自然兴趣缺缺,课程规划应该更贴近文化层面,从风土民情、观光景点、饮食文化等着手,结合东南亚历史、地理人文、殖民文化与艺文产业等,才能吸引学生们更加投入于课程中。对于新住民语文教育的展望,杨昊强调,要让语言学习不只是空泛的科目,而是能够挖掘更多宝藏的重要工具。此外,目前新住民语文教育政策只投入前端的义务教育,却忽略后端的人才培育与进修资源,两者应加以整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让东南亚新住民语文教育前景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