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专题】学生终结放榜新闻 媒体乱象暗藏高中资源困境

【记者/刘欣萍、王君盈、陈奕安 摄影/王君盈 首图/欧孟哲提供

今年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后,雄女、雄中学生在脸书发起“终结放榜新闻”连署活动,诉求媒体跳脱“以成绩定义成功”的新闻模板,让分数不再是评断学生的唯一根据。许柏崧以媒体人角度指出,虽然多数人认为媒体是塑造了成绩至上的最大元凶,但其实成功的定义来自社会的既定印象,若要消除刻板印象,社会大众也是重要的一环。

高中生自组发声 拒当成功模板

“终结放榜新闻”活动发起人高雄中学(以下简称雄中)学生欧孟哲表示,过去媒体采访放榜新闻时,经常以诱导性的问题询问学生,藉以找出新闻卖点。举例来说,去年意外将高雄女中(以下简称雄女)指考榜首冯姓女学生的感情事件挖掘出来报导,不仅侵害当事人隐私权,也在后续的新闻效应中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生活。

因此雄中、雄女学生希望未来不要有类似事件发生,欧孟哲联合有共同理念的学生,开设“疯狗浪・港都学生思潮”Facebook粉丝专页,推动终结放榜新闻,藉以打破台湾以升学结果定义学生的固有文化。

针对放榜新闻,欧孟哲认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应主动发采访通知给媒体,介入新闻的生产。他说,当学校以成绩表现来判断学生时,将会影响到教育部期望学生得以多元学习的方针,并且扼杀学生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为了遏止此状况发生,他们要求学校签署拒绝放榜新闻的承诺书。

雄女校长林香吟曾公开表态,支持学生发起终结放榜新闻的活动,并同意签署承诺书,期待学生努力学习多元的教育课程,在各个领域上发展自我特色。不同于雄女,雄中签署承诺书时阻碍多,欧孟哲说道,雄中校长谢文斌担心,若是缺少媒体报导造成招生低迷,可能造成家长会和校友会反弹,才会迟迟不敢承诺,最终在校内会议后仅同意,未来将不主动发布榜单给媒体记者,但仍会将学生成绩公布在校方官网。

连署活动将近2个月,北一女、建中等9所明星高中校长陆续签署终结放榜承诺书,欧孟哲表示,不希望活动只是一时热潮,未来会积极推动与宣导,让大众知道仍有许多学生为了打破传统“升学主义”而努力,坚决不让社会既定印象限制“成功”的可能。

 欧孟哲 提供欧孟哲联合有共同理念的学生,推动终结放榜新闻,藉以打破台湾以升学结果定义学生的固有文化。(照片提供:欧孟哲)

放榜新闻影响招生 地区高中难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参与终结放榜新闻活动的连署学校多为明星高中,国教行动联盟理事长王立升指出,社区高中若是缺少正向新闻加持,可能会影响隔年招生宣传,对学校产生影响,因此难以全面响应,而这样的活动能否有效消除成功模板,俨然成为一个多重面向的议题。

“成功不是只有单一的方向。”表态不愿跟进终结放榜新闻连署的宜兰高中校长王垠表示,过去媒体多报导成绩优异的学生,过于窄化成功典范的定义。但他也认为放榜新闻并非全然负面,应尊重学生个别意愿,若学生愿意受访并分享读书秘诀,就能让放榜新闻成为一个有益报导。

除此之外,对于地区性高中来说,仍需要适度的放榜新闻提升各校的知名度,因此许多社区型高中无法如同明星高中签署承诺书,他们担心若不由公布学生榜单展现办学成果,会严重影响隔年的招生宣传效果。对此王垠认为,学校招生率影响的面向很广,并非只有榜单这一项,社区里的民众并不会因一时的榜单而影响选择,因为台湾大部分都不是新设的学校,民众看的是学校整体表现。

 风狗浪.港都学生思潮 脸书粉丝专页雄女校长林香吟公开支持终结放榜新闻的活动,并同意签署承诺书。(照片提供:疯狗浪・港都学生思潮

五育均衡沦为口号 改变心态才能反转教育

即便如此,王垠坦言,若宜兰高中要签属终结放榜新闻,还是需透过会议讨论,难以由少数决策者决定 ;他认为每间学校考量签属承诺书时,应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与背景,决定是否需要榜单新闻增加自身曝光度,而目前宜兰高中暂时还不会对学生实施相关承诺。

除了学校自行判断是否需要榜单新闻,王垠认为,教育部应鼓励各级学校订定适合各校的整体规划,让学生在校的学习除了学科方面知识的提升,学校也可配合12年国教学习历程档案的计画,由校方开设相关的多元选修,使学生多探索自身的兴趣以及未来职涯目标,让五育均衡发展不只沦于口号,而是能贯彻落实。

王立升指出,五育均衡是目前的教育目标,但社会普遍仍将进入顶尖大学视为成功;另一方面,也因为智育容易用考试成绩量化,因此成为报导呈现的焦点。“不要制造神话是大家的共识,但要思考新闻媒体如何达到鼓励和学习榜样的效果。”

王立升认为,放榜新闻并非罪不可赦,让学业表现好的学生有发光的机会,是鼓励也是肯定;再者,放榜新闻为校方带来正面的社会观感,对部分学校的办学宣传也同等重要,若完全不公布资讯反而矫枉过正。至于最终新闻的呈现面貌,才是大家应该关注的焦点。

 国教行动联盟理事长王立升 摄影_王君盈王立升指出,不制造神话是大家的共识,但要思考新闻媒体如何达到鼓励和学习榜样的效果。(摄影:王君盈)

新闻反映社会真实 矫枉过正恐加大资源落差

“媒体长什么样子,有极大的程度与社会长什么样子有关。”联合报鸣人堂主编许伯崧指出,升学教育是台湾人共有的生命经验,在分分计较的教育现场,人的价值仅剩下分数高低,让分数定义了多数人眼中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模板并非由媒体建构,但媒体再现了社会对于成功的既有想像,并加以放大。许伯崧表示,不同媒体对高中生的定位不同,各有各自的取材角度,难以一概而论,但媒体采访的资优生多由学校指派,而资优生的遴选标准在于校方,校方提供了直观的成功样板,再透过媒体持续向大众传播、复诵。他强调,若想消弥社会既定印象,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实践,由自己定义成功。

“在学生充分了解且自主做出受访的决定后,媒体依然可以产制放榜新闻。”许伯崧认为,产制放榜新闻与否应回归学生本身。而放榜新闻中的采访对象并不限于名校学生,亦有非明星高中的学生,他剖析,名校有极大的社会关注与教育资源,即便全面终结放榜新闻,也不代表社会的关注会随之下降,顶多是媒体减少了一项报导素材。

然而许伯崧担心,在远离首都圈的学校或地区高中,除非因特殊的竞赛佳绩吸引媒体,否则在全面终结放榜新闻之下,未来曝光的机会将变得更少,资源不平衡的现象恐怕更加严重。

许伯崧坦言,现今放榜新闻的产制原因包含了社会期待、校方邀约等诸多因素,学测、指考等既定升学考试也有报导需求。他进一步提出,放榜新闻并非只能报导谁考得多好,若能朝教育结构性议题探索,或许能从旧有放榜新闻议题中,观察各校间教育与媒体资源的落差;如此一来,放榜新闻或许可以跳脱单纯的事件描述,成为值得社会重视的教育现象。

 欧孟哲提供许伯崧指出放榜新闻并非只能报导谁考得多好,可以朝教育结构性议题探索。(照片提供:欧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