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以农起家,人民却往往忽略自家土地的宝藏。为了发掘鲜为人知的农产,学生与社会人士不约而同深入各地探索,学习成为一个更在地的宝岛厨师。他们走出厨房、踏足乡土,发掘属于台湾的食材,把农作物的自然与甘甜摆上桌面,也让大家品尝稍有咸苦的辛勤滋味,并以行动证明,厨师不只会做菜,更可以做个热血的探索者。
编辑/李浩妍、周筠羚
记者/黄天欣
照片提供/杨柏伟、“食在卡有趣”团队
图片来源/翻摄自网络
足遍乡野 创新游台
|
台风前夕,“炒菜吧!孩子”在宜兰跟农户一同抢收三星葱,更互相交流烹调秘技,集结巧思,增添料理创作新灵感。 |
“各地政府只推广该乡镇的农产品,并不会结合一起推广,那我们就去做吧,让食材跟着我们游台湾!”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青年壮游团队“炒菜吧!孩子”为实践“台湾农业出游,产地搬上桌”的理念,融合童军专长和餐饮专业元素,以创新方式环岛。在没有事先联络的情况“突击”农家,参与采收工作,以即席烹调创意料理来交换住宿。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圆梦的热血冒险。
从台南出发,途中停靠嘉义、南投、宜兰、花莲等城市,他们开启了一连十二天的行程。“炒菜吧!孩子”队长杨柏伟回忆,旅程中,曾遭逢超大豪雨,必经的南投横断公路因土石滑落受阻,家人心急如焚,频频打电话劝他们回程。当他们不愿放弃却又无法抉择时,决定到庙里“掷筊”询问神明,掷了三次仍掷不到筊,于是改变行程,继续往北环绕全台。虽然最后受到双台侵袭,不得已提早结束行程,但他们仍不后悔。“最后大家一起完成旅程时,都认为当时坚持下去是对的,因为这些都是很美好的历程。”杨柏伟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说道。
“厨师是不是也能下乡去环岛? ”同样秉持着发扬在地农产理念,并在餐饮界服务已久的台湾百大名厨池一明,号召饭店同仁,发起“食在卡有趣”环岛活动。原本单纯是为比赛寻找新食材,在经过详细计划和分工后,他们为了更充分显现及传递各地农产特色,决定跟各地渔农会合作举办“妈妈教室”,教导当地人利用在地食材做菜。同时,呼吁大家利用每次上课将家里的二手物资带来捐赠,作为推广公益的管道,动员更多人去帮助台湾的独居老人和弱势儿童。
杨柏伟表示,每次都要“厚著脸皮”拜访居民,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考验,更是对台湾本土人情味的挑战。而他们随机拜访农家的方式,增加了环岛的困难度,却也使这趟旅程格外充满未知数以及惊喜。
与农躬耕 体现人情
|
台风前夕,“炒菜吧!孩子”在宜兰跟农户一同抢收三星葱,更互相交流烹调秘技,集结巧思,增添料理创作新灵感。 |
“找到愿意换宿的人家,那种感动无法言喻。”杨柏伟回忆,每到一个新地点,他们便开始挨家挨户说明环岛计画,并提出想要“炒菜换宿”的请求。即使多数居民无法接受一群陌生人到家里煮菜并住宿,但“炒菜吧!孩子”始终相信,会有人愿意敞开心房,让他们体验台湾道地的人情味。
杨柏伟表示,为更了解农作物,“炒菜吧!孩子”透过随机拜访,和农民们畅谈作物培育方式,并亲自下田耕种。即使没有事前预约,这些农民和店家仍然抽空,带他们参观农地和仓库,热情的分享自己栽种作物的经验。他提到,曾有位香菇农热情的带领他们到收藏香菇的祕密基地,并赠送自己珍藏的黑金香菇,“只给有缘人!”香菇农的豪爽语气让他们感到无比温馨。
因为切身体验过,更加明白食材的珍贵。有一次,“炒菜吧!孩子”在台风前夕卷起裤管跟随农民抢收三星葱,品尝新摘葱白甘甜与呛辣的鲜明对比;在接近九十度的陡坡,冒着随时都会跌落的风险采集竹笋,这些经验都让他们记忆犹新,也因为亲身的经历,更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农家采收的艰苦,并获得人生宝贵的一课。
一路上,“炒菜吧!孩子”看见农民的用心,也感受到现实的无情。经过花莲,本想下田亲身体验采收东部盛产的土豆,却被告知机器已取代人力。“听他们说著果实结不好,价格越来越差,这个行业多不好做等等,过程真的很心酸。”杨柏伟难过提及,虽然土豆产量已经很少,农民们却仍不吝啬地猛将土豆塞入他们怀中,“尽量拿,别客气。”望着农民朴实的面容,与身处大环境压力下仍乐天知命的态度,杨柏伟感到由衷佩服。
“拿到厨师手中的食材是经过多少人去培育、清洗、运送后,才来到手上。自己下田耕种后,才知道原来耕种是这样辛苦,原来食材是那么难以取得。”杨柏伟感叹,不论对作物生长的认知或料理小祕诀,很多事情没有自己实际动手做,便很难有深刻体会。因此,他鼓励餐饮系学生走出厨房,迈向田野,用自己的双手与食材做最真实的“亲密接触”,成为一个真正懂得食材的新兴厨师。
推广在地 精神永续
“以前厨师是不会走出厨房,甚至是做公益。一旦有人开了先例,大家也会开始响应!”杨柏伟坚定的说,并对于环岛能融合专业、推广在地食材充满期待。他认为,带着食材环岛将成为趋势,越多人跟着实行,台湾农民便受益越多。
“没有农民,哪来的食材?”杨柏伟表示,亲自下田体验农家生活,才真正明白何谓“谁知盘中飧,粒粒皆幸苦”。他坦言,由于以前在学校方便取得食材,时常有“用不完就丢掉”的情况,但这趟环岛行让他们深入各地,体会种植作物的辛苦,更觉得应该要珍惜这些得来不易的食材,物尽其用,才不会浪费农民心血。
政府近年大力推广有机作物,农民却苦于审批认证的程序繁复、成本高昂、缺乏通路,使得政策无法真正落实。“食在卡有趣”的副主厨黄正福说明,事实上,多数农民辛苦培育有机作物,不为营利,只想让国人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对于他们而言,有机的东西有一大堆法令规定,又要通过漫长的验证,花很长的时间,贵得要死又没有人要买。”杨柏伟愤慨的说。“炒菜吧!孩子”听着茶农娓娓道出有机农业的苦处,决定帮助台湾农民的心意又更加坚定。
此外,为了让大家看见台湾原生的自然作物,“炒菜吧!孩子”正计划开设一间“产地餐厅”,让刚采收的食材产地直送,实行“产地搬上桌”的理念,既延续活动精神,又可缩短生产与消费两端的距离,让农民得到更直接的回馈。
大众对厨师的传统印象,多为厨房中忙碌奔走,少有厨师会主动下田,深入认识食材。“其实厨师有很多不同面向,有的适合在餐厅服务,有的适合厨艺教学,甚至是像阿基师一样上电视等。而利用环岛下乡的形式来呈现餐饮业,更是另外一种思维。”黄正福表示,这样的环岛行动为厨师一职注入新元素,而事实上,不论哪个行业,都应尝试跳出固有框架,创造新的发展。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