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香弥漫
草帽岁月浮光掠影
母亲的双手
一拉一压
编起儿时梦想
岁月过往 尘埃堆叠
一抹年轻浪潮温柔袭卷
传统 创新
斑驳 青春
交织无限苑里风光
|
戴蔺草帽上学,是苑里人儿时的回忆;传承蔺编技术,是苑里人当今的使命。过去的帽蓆盛世、家家户户编织蔺草的荣景,因工业兴起而步入历史。随着地方文化的失传,居民逐渐意识到传承技艺的重要性。从上一代的精神中承接古法、从下一代的思想中别创新格,蔺草一支接一支,凭著双手,共同交织出苑里人的骄傲。
家庭工厂 昔日风帽
“若是无继续做,咱的文化嘛是会失去。”苗栗县苑里镇蔺编妇人刘彩云与吴淑芬边说边拨弄著蔺草,精致的图案也渐渐成形,而双手的皱纹,透露着她们所投注的时间和心血。苑里昔日以传统草帽与草蓆的编织闻名,而有“蔺草之乡”之称,即使现今因工业兴起而衰退,却激起居民维护当地文化的决心。
空气中充溢着阵阵干草香,一顶蔺草帽,往往花上数天的手工编制时间才能完成。山脚社区发展协会前常务监事陈正胜透露,当地流传,日本占领台湾初期,总督苑里办务署长浅野元龄出巡时,随手取下头上的小礼帽,并询问蔺编妇女能否仿编,第一顶蔺编草帽便因此诞生。在苑里铁路尚未开辟前,蔺编成品的对外贸易以大甲为集散地,因而称为“大甲蓆”。刘彩云无奈地说,其实正确名称应该是“苑里蓆”。而苑里帽蓆不但飘着淡淡蔺草香且透气吸汗,加上当地精巧的手艺,一度大量销往日本,使得台湾获得“草帽王国”的称号。
距今四、五十年以前,蔺编的工资远比种田来得高,因此家家户户皆从事蔺编工作,出现“客厅即工厂”的盛况。陈正胜说道,当时,家中只要有人编织草蓆、草帽,便可养活六口之家,是最好的谋生产业;而苑里妇女灵活的巧手,往往也是家中重要的经济来源,当地甚至出现“重女轻男”的现象。
凝视著母亲编织草蓆、草帽的身影,双手不间断的工作,赚取家中生活费的过程,几乎成为在地居民的共同记忆。刘彩云回忆,小时候,家里客厅总挤满婆婆妈妈,一边编织蔺草、一边谈天说地,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苑里妇女自幼学习编织,甚至从事一辈子的蔺编工作,对当地居民而言,蔺编不只是维持家计的工具,更能连系情感,成为生活中共同拥有的乐趣与记忆。
民国六十一年,中日断交使蔺草帽失去最大的外销地,随着工商社会兴起,工厂的高薪使手工蔺编产值贬低,不仅人口外流严重,蔺草编织也沦为夕阳产业。“我们不是以金钱作为唯一考量,而是有着传承文化的使命。”陈正胜强调,花费数天的时间与精力,虽然只换取几百元的酬劳,背后却蕴含珍贵情感,促使他们齐力维护当地独有的文化资产,并永久保存下去。
蔺草文化馆展示一顶直径两公尺半、高五十公分的大草帽,由两位阿嬷耗时一个月打造而成。 |
爱蔺工坊 重温技忆
午后,苑里镇山脚国民小学里,除了虫鸣鸟叫声回荡,更能听见导览人娓娓道来在地流传的蔺编故事:“很久以前,一位苑里媳妇洪鸯,看到儿子深受头上化脓的恶臭味所苦,为了保护囡仔,自己研究编出蔺草帽,母爱实在系告伟大!”那双讲解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对能致力于传承地方产业引以为傲。
一把剪刀、一瓶喷水器,就能让蔺编妇女在草蓆织上一整天。近年来,为了推动蔺编文化,台湾蔺草学会理事长叶文辉找来村里几位以前从事蔺编的妇女,组成“爱蔺工坊”。让有兴趣的人,可以借由此平台向她们学习编织。刘彩云表示,起初被找回来时,大伙儿都忘了编织方法,一起从最简单的草帽开始重温手感,渐渐地燃起旧时记忆。现在还会加上巧思,搭配蔺草吸汗、透气、除臭等特性,发展不同的编织手法。她兴奋地提到:“阮的作品还有出国展览喔!”从摸索到创造,这群妇女用双手赋予蔺草新生,同时也在心中织起对苑里的情谊。
“有看到我用蔺草做的内衣无?”爱蔺工坊的一员郑爱子骄傲地指著自己在蔺草文化馆展示的作品。今年七十一岁的她,戴着老花眼镜,专注地编织手上的提包,脸上的神情宛如少女追求梦想般神采飞扬。她透露,编织的过程除了反复思考手法之外,耐心与反应都相当重要,一旦做错就须全部拆除。“以前是工作,现在是创作。”郑爱子用一支支蔺草加上创意编出领带、化妆包以及狗衣服等趣味作品,传统与现代融合,拿下多次“爱蔺工艺奖”佳绩。
小时候碍于生计压力,孩子总是牺牲玩乐时间跟在母亲身后帮忙。“那时没编好还会被修理呢!”郑爱子嘴上谈著回忆,手中的工作却一刻也没停歇。这群蔺编妈妈们,如今都成为了文化传承的关键,推广蔺编技术对她们来说,不仅是老年的第二春,更是人生的新目标。“全台就只有苑里出产蔺草,再不传承,这项技艺便会消逝、无人知晓了。”苑里镇镇民代表郑宗国秉持着复兴蔺编的理想,在任职里长期间,积极将产业结合社区营造,不但带起观光风潮、引发居民的响应,甚至许多退休的公教人员也热心加入导览行列,为保存文化尽份心力。郑宗国感性地说,“这是阮的社区,阮的家乡,是生命共同体。”用心捍卫蔺编文化的背后,更动人的是每一个苑里人团结发扬苑里文化的精神。
蔺草编织不再只是单纯的草帽或草蓆,台湾蔺草学会将模特儿穿戴蔺编的裙子与假发,增添不少趣味。 |
学生创意 用新传承
蔺编除了与社区营造结合,更大幅提升观光的发展,唤醒苑里人对传统产业的热情。举办蔺编相关的比赛、展览,甚至向外推广、招揽新血,所有努力都为了将苑里人引以为傲的文化技艺传承下去。每年度的“爱蔺工艺奖”为苑里山脚社区特有的盛会,每位蔺编妇人无不绞尽脑汁创作,争取这份荣誉。近年来,也有许多年轻人纷纷投入,体验其中的乐趣。
蔺编竞赛让男女老幼共同发挥巧思,使传统技艺不因科技进步而殒落。陈正胜表示,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保存及推广的行列,近年更与台南艺术大学材质创作与设计学系、联合大学工业设计学系、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学系合办活动,像是“手感之美”国际设计营,透过为期四天的教学,大学生与蔺编妇人相互激荡交流,运用创新的织法与时尚结合,呈现另一种“蔺编之美”。陈正胜欣慰地说,近年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对蔺编文化感兴趣,替保存传统的行动增添了一股青春气息。
负责DIY教学的蔺编妇人刘彩云、吴淑芬兴奋地提到,学生们会将蔺编融入科技产品的设计中,例如耳机罩、电子书套等,将古早的技艺结合现代生活,对于渐渐没落的传统产业,年轻一代的思维象征著蔺草文化将转型成新风貌。
推广传统,并非单纯地恢复产业的经济价值,而是保存那份渐渐没落的在地精神。“流行只是一窝蜂,并非好现象,应该将蔺编推广为艺术,让它有真正的价值!”陈正胜感慨地说,传统技艺的维护比想像中辛苦,尤其没有津贴与系统化管理的帮助,蔺编师傅们几乎无法支付生活开销。他期望,政府能将此技艺专业化,如日本的技师一样拥有证照的认可,并给付津贴,赋予蔺草文化更高的附加价值。
在第四届的爱蔺工艺奖中,年迈的阮树桃以一幅媲美书法字帖的草编画─“游子吟”,荣获冠军。陈正胜感性地说,一般游客或许只有一声“哇!好漂亮!”的惊叹声;但在其他老师傅眼中,那一压、一折的动作,不仅满溢着足以声泪俱下的情感,更道尽了苑里人对蔺草编织的依赖和骄傲。
小马DIY步骤说明:
(一)将蔺草摆成“川”字,取第四根蔺草横放,将中间的蔺草抽出,摆至上方。 |
(二)左边第一根蔺草两端分别往右折到第二根、第三根蔺草下。 |
(三)将其右转九十度后,重复步骤(二),再左转九十度,右边第一根往左折到第二根之上、第三根之下,重复步骤直到想要的长度。 |
(四)将三根蔺草以编三股辫的方式交织成脖子,然后打结,头便成形。 |
(五)最后剪断过长的脚,即完成小马。 |
主编/张曼苹、张韵婷
记者/张曼苹、张韵婷、林立婷
摄影/张曼苹、林立婷
※本文同步刊载于新闻人报社正期刊289期可点下图观看
※新闻人Facebook粉丝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