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粘菀瑄 首圖/王婉諭辦公室提供】
台灣聾人聯盟偕同數個聽障團體及立法委員王婉諭9日召開聯合聲明記者會,抗議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下稱社家署)正在編製的「0至3歲嬰幼兒手語教材電子書」,採用手勢中文而非台灣手語,呼籲社家署應尊重聾人文化及語言,使用表意及搭配表情的「台灣手語」編寫教材,而非逐字翻譯的「手勢中文」。
手勢中文及自然手語差異
自然手語如同聾人的母語,其語法結構雖然與中文有不同,但自然手語是依據「聽障者天生的視覺習慣」延襲而來,強調傳達句子中的重點與情境,而台灣聾人使用的自然手語,就是所謂台灣手語。
手勢中文則是依據「中文文法」創作而成,為了方便一般人學習手語,但並非聾人慣用之手語。
手勢中文和自然手語最大的不同,在於自然手語特別強調「表情」的運用,但手勢中文基於中文型式的關係,難用表情來表達手語的抑揚頓挫,而自然手語仰賴手語者的豐富表情,使聾人溝通更加順暢。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常務監事黃淑芬示範,「偏食」用自然手語表現,會以夾菜的手勢,搭配喜愛及厭惡的表情,表達「偏食」的意義。但若以手勢中文呈現,會讓聾人誤以為他必須「側身吃東西」。
因手語過去的發展史,許多人都誤以為手勢中文就是手語,但其實台灣手語才是聾人母語,在《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台灣手語也才有清楚的定位。
台灣手語是屬於聾人族群的自然語言,而非手勢手語。(圖片:王婉諭辦公室提供)
然而,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正在編製的「0至3歲嬰幼兒手語教材電子書」,卻採用手勢中文,黃淑芬在擔任計畫委員時也發現,出版編輯雖有專業,但並不熟知手語文化,以「虛詞」為例,手語並無相關手勢,也無使用習慣,黃淑芬建議無效,編輯團隊依舊將手勢手語納入教材。
全台26家聾人及聽障團體為此感到擔憂,擔心依靠視覺學習的聽損兒童學習手勢中文會影響日後課業學習及人際互動,且與教育部國教署用台灣手語作為教材的國教課程恐怕有銜接問題,因此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尊重聾人文化及語言。
聽障團體:手勢中文易擾亂聾人認知
台灣聾人聯盟理事長李鴻源指出,《身心障礙權利公約》及《國家語言發展法》皆主張,台灣手語是屬於聾人族群的自然語言,而非手勢手語。他也提到,手勢中文易擾亂聾人對於事物的認知,但台灣過去20年的手語教育皆以手勢中文作為主軸,使聾人習慣的台灣手語瀕臨滅絕,因此台灣聾人聯盟期盼,政府在計劃教育時,能夠傾聽台灣聾人的需求,復振聾人的自然語言。
王婉諭:政府應尊重聾人文化及語言
王婉諭說明,台灣手語才是聾人母語,而手勢中文是將中文按照字面翻成手勢,詞不達意,與「用英文文法說中文」相同。他也強調,政府應尊重聾人文化及語言,和對不同民族語言相同,才是《身心障礙權利公約》及《國家語言發展法》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