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藝】金鐘58特輯》揭示威權體制陋習 徐瑞良《黑潮之下》反映軍中黑暗

攝影:林亭妤

【記者/陳羿璇 攝影/林亭妤】

導演徐瑞良三年前以電視劇《誰是被害者》編劇身分入圍第55屆金鐘獎,今年再藉執導作品《台灣犯罪故事-黑潮之下》拿下第58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入圍門票。在《黑潮之下》中,徐瑞良以嫻熟的懸疑手法,挑戰軍中弊案議題,勾勒出國軍共有的沉痛經歷。他分享,看向傷痛並不容易,因此願意麵對黑暗與錯誤,即是成長。

《台灣犯罪故事》借鑑真實案件,其中單元《黑潮之下》取材自江國慶冤案、洪仲丘事件等,並以犯罪懸疑敘事法,講述軍中冤案、管理不當及霸凌等話題。徐瑞良提到,由於劇中探討議題較敏感,也認為應嚴肅對待每一段生命故事,因此在執導過程中承受許多壓力。

《黑潮之下》暗藏伏筆 直面內心陰影

徐瑞良提及,《黑潮之下》開拍前,曾進行長達一年半的田野調查,透過訪問現役、退役軍人,以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他發現軍中的實際情況,遠比自己認知的更加嚴峻。他舉例,獨裁統治與生命尊嚴背道而馳,國軍長年受到精神壓迫與控制,且難以掙脫階級制度,導致軍人習慣壓抑情緒,無法輕易表露真實感受。

攝影:林亭妤徐瑞良發現軍中的實際情況,遠比自己認知的更加嚴峻。

「符號象徵超越了文字的存在,可直接與觀眾的淺意識對話。」徐瑞良點出,《黑潮之下》並未明確指出兇手的真面目,是為呼應「江國慶案」在歷史上未有解答,於劇中埋下大量伏筆,也提供觀眾思考故事走向的空間。他也提到,為使觀眾與案件當事人共感,劇中運用大量的「水」元素,模擬軍中令人窒息的不適感。

關於單元名《黑潮之下》,徐瑞良將其解讀為每個人心中都有陰影,而這種暗藏於心的黑暗面,在特定時機和條件下才會浮現,也只有當事人能意識到。他認為,看向傷痛並不容易,「當我們面對自己生命中的黑暗和錯誤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面對、處理和成長。」

導演是「說故事的人」 將劇情深植人心

《黑潮之下》上架國際影音平台後,為滿足市場需求及娛樂要素,劇情及畫面皆有更動。徐瑞良提到,為避免模糊焦點,也想為觀眾保留對劇情的詮釋權,因此思索、協調許久,「一部影視作品容易看過即遺忘,但這部所碰觸的是個很沈重、台灣很多人生命中真實經歷過的一段過程。」

攝影:林亭妤徐瑞良分享,看向傷痛並不容易,因此願意麵對黑暗與錯誤,即是成長。

談及從編劇轉換至導演的歷程,徐瑞良分享,嘗試兩種身分後,自己更喜歡擔任導演,「編劇是將故事打出版圖的人,而導演則負責說故事、將編劇的藍圖影像化。」他說明,編劇是故事的創作者,而導演的職責不僅是安排角色、拍攝角度及場景設計,還需透過影像語言具體呈現故事情節,與編劇共同將劇情理念深植人心。

不侷限拍攝題材 保留創作者初衷

徐瑞良回憶擔任《誰是被害者》編劇期間,曾獲得前往好萊塢受訓的機會,除促成《黑潮之下》的拍攝,更進一步與《CSI犯罪現場》編劇遠端討論劇本。他認為,與影視專業人才交流,不僅學到流暢呈現故事的要領,更領悟到兼顧觀眾喜好與創作者個人想法的技巧。

「我全都要試過一輪!」徐瑞良分享,目前正在籌備一部自編自導的電影,以及一部由他執導的類型片。他也說,未來不會侷限於犯罪推理主題,將持續嘗試各種風格主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