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藝】金鐘57特輯》鄧依涵摘迷你劇集最佳編劇 《花香》譜出女同青春戀曲

【記者/陳承、鄭佩軒 圖片/鄧依涵提供】

去年底憾動女同界的台劇《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橫掃第57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獎三大殊榮。開播至今,已進軍墨爾本酷兒影展、美國坦帕國際同志電影節等多項國際影展。編劇兼導演的鄧依涵獲獎時激動落淚,他感言「感謝我愛過、與給過我愛的女孩們,有你們陪著我成長才會有《花香》。」

大學時期主修心理學的鄧依涵,以心理學專業為奠基,透過細膩的觀察與豐富的想像力,藉由文學與影視創作,細描出許多探討性別議題的動人故事。出道作品《親愛的卵男日記》,以同志家庭面臨的困境為題材拍攝,使他在同志電影圈打響名號,更榮獲多項國內外影展入圍肯定。

詮釋女女純淨愛戀 跳脫社會性別框架

「『花香』二字,隱含的是兩名女子間純淨的愛戀。」鄧依涵表示,《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下稱《花香》)是取材自身邊友人的親身經驗。女主角怡敏因先生長期在外地工作,過著獨自育子的偽單親生活,卻在一次與高中時有過曖昧之情的亭亭重逢後,舊情復燃。然而,即便身處後同婚時代,怡敏仍因已結婚生子、且受社會中無形的性別框架所束縛,難以言說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與渴望。

《花香》中,鄧依涵以花語為「一生的守候、永恆的愛和喜悅」的梔子花,隱喻女性間若有似無的曖昧情誼,他希望透過浪漫的比喻手法,營造出女性間虛無縹緲的愛戀氛圍。此外,於兩位女性角色設計上,鄧依涵選擇不賦予其強烈的性格特徵,而是將焦點單純聚焦於雙方的情感交流,他認為這樣的角色設定,得以引領大眾用更純粹的視角看待同志族群。

「本以為是制度、氛圍上的大改變,但社會好像就默默地接受,並消失了。」劇中,當怡敏向丈夫坦承自身性向時,得到的竟是丈夫的滿不理解與無情唾棄,該片段將社會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傳統婚姻倫理等框架,赤裸呈現於觀眾眼前。鄧依涵感嘆說道,我國雖已通過同婚法,但大眾對於多元性別價值觀仍無法全然灌輸,同志族群所期待的社會接納也未因修法而被實現。

鄧依涵鄧依涵解釋,我國雖已通過同婚法,但大眾對於多元性別價值觀仍無法全然灌輸。

為此,鄧依涵提及,在著手創作《花香》時,他已明確定向此部片的目標觀眾並非僅是同志族群,而是所有非同志族群的社會大眾。他希望,能從人們普遍經歷過的「遺憾、錯過、後悔」等面向出發,創作出更貼近多數大眾、引起整體社會共鳴的作品,同時讓觀眾從中理解「同志族群其實和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

成長背景成創作助力 細膩情感塑獨特故事

就讀台大心理學系的鄧依涵,畢業後才赴美攻讀電影導演。他表示,過往的心理學背景,使他能更容易觀察並剖析人與人間的交流互動。鄧依涵也說道,日常生活賦予他許多觀察機會,透過觀察後的反思,總能激發出他獨到的想法與價值觀。鄧依涵習慣汲取自己或身邊友人的情感經歷,並將其歸納,再融合豐富的想像力,以細膩手法串連出屬於他的獨特故事。

「家人相信我的判斷及選擇,他們的支持使我更有自信。」對於兩性議題能有開放的價值觀,鄧依涵認為歸功於家人開明的教育模式。他分享,求學時期父母就非常支持自己的任何決定,任他追尋自我理想,使鄧依涵在正式踏入影視業後,能更無憂的創作。他強調,憑著家庭給予的力量,從不擔心大眾是否接受自己的作品,也得以堅持心中「為想說的話創作」的初衷。

鄧依涵鄧依涵表示,過往的心理學背景,使他能更容易觀察並剖析人與人間的交流互動。

獲獎感言坦然出櫃 秉持初衷勇往直前

鄧依涵最終憑《花香》勇奪第57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最佳編劇獎,他更在發表得獎感言中坦然「出櫃」。鄧依涵透露,他從未和家人正面聊過自身性向,家人也是同所有觀眾在他發表獲獎感言時才得知此事。

鄧依涵表示,過去的交往經驗讓他體悟到同性間相處時,常會因雙方是相同性別而更容易相互理解,進而產生相吸。他選擇透過影視創作,將自身的種種經歷及感受彙整成篇,累積成一部部感人肺腑的作品。

《花香》目前已開始籌備第二季,鄧依涵於臉書透露,接下來的故事會著重探討「於混沌世界中釐清愛與快樂的方法」,詳細內容則要觀眾好好期待。鄧依涵盼,未來能繼續秉持著「用作品改變大眾對同志既定印象」的初衷勇往直前,繼續將更多動人故事帶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