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艺】金钟57特辑》邓依涵摘迷你剧集最佳编剧 《花香》谱出女同青春恋曲

【记者/陈承、郑佩轩 图片/邓依涵提供】

去年底憾动女同界的台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横扫第57届金钟奖迷你剧集/电视电影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奖三大殊荣。开播至今,已进军墨尔本酷儿影展、美国坦帕国际同志电影节等多项国际影展。编剧兼导演的邓依涵获奖时激动落泪,他感言“感谢我爱过、与给过我爱的女孩们,有你们陪着我成长才会有《花香》。”

大学时期主修心理学的邓依涵,以心理学专业为奠基,透过细腻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借由文学与影视创作,细描出许多探讨性别议题的动人故事。出道作品《亲爱的卵男日记》,以同志家庭面临的困境为题材拍摄,使他在同志电影圈打响名号,更荣获多项国内外影展入围肯定。

诠释女女纯净爱恋 跳脱社会性别框架

“‘花香’二字,隐含的是两名女子间纯净的爱恋。”邓依涵表示,《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下称《花香》)是取材自身边友人的亲身经验。女主角怡敏因先生长期在外地工作,过著独自育子的伪单亲生活,却在一次与高中时有过暧昧之情的亭亭重逢后,旧情复燃。然而,即便身处后同婚时代,怡敏仍因已结婚生子、且受社会中无形的性别框架所束缚,难以言说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渴望。

《花香》中,邓依涵以花语为“一生的守候、永恒的爱和喜悦”的栀子花,隐喻女性间若有似无的暧昧情谊,他希望透过浪漫的比喻手法,营造出女性间虚无缥缈的爱恋氛围。此外,于两位女性角色设计上,邓依涵选择不赋予其强烈的性格特征,而是将焦点单纯聚焦于双方的情感交流,他认为这样的角色设定,得以引领大众用更纯粹的视角看待同志族群。

“本以为是制度、氛围上的大改变,但社会好像就默默地接受,并消失了。”剧中,当怡敏向丈夫坦承自身性向时,得到的竟是丈夫的满不理解与无情唾弃,该片段将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传统婚姻伦理等框架,赤裸呈现于观众眼前。邓依涵感叹说道,我国虽已通过同婚法,但大众对于多元性别价值观仍无法全然灌输,同志族群所期待的社会接纳也未因修法而被实现。

邓依涵邓依涵解释,我国虽已通过同婚法,但大众对于多元性别价值观仍无法全然灌输。

为此,邓依涵提及,在着手创作《花香》时,他已明确定向此部片的目标观众并非仅是同志族群,而是所有非同志族群的社会大众。他希望,能从人们普遍经历过的“遗憾、错过、后悔”等面向出发,创作出更贴近多数大众、引起整体社会共鸣的作品,同时让观众从中理解“同志族群其实和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成长背景成创作助力 细腻情感塑独特故事

就读台大心理学系的邓依涵,毕业后才赴美攻读电影导演。他表示,过往的心理学背景,使他能更容易观察并剖析人与人间的交流互动。邓依涵也说道,日常生活赋予他许多观察机会,透过观察后的反思,总能激发出他独到的想法与价值观。邓依涵习惯汲取自己或身边友人的情感经历,并将其归纳,再融合丰富的想像力,以细腻手法串连出属于他的独特故事。

“家人相信我的判断及选择,他们的支持使我更有自信。”对于两性议题能有开放的价值观,邓依涵认为归功于家人开明的教育模式。他分享,求学时期父母就非常支持自己的任何决定,任他追寻自我理想,使邓依涵在正式踏入影视业后,能更无忧的创作。他强调,凭著家庭给予的力量,从不担心大众是否接受自己的作品,也得以坚持心中“为想说的话创作”的初衷。

邓依涵邓依涵表示,过往的心理学背景,使他能更容易观察并剖析人与人间的交流互动。

获奖感言坦然出柜 秉持初衷勇往直前

邓依涵最终凭《花香》勇夺第57届金钟奖迷你剧集(电视电影)最佳编剧奖,他更在发表得奖感言中坦然“出柜”。邓依涵透露,他从未和家人正面聊过自身性向,家人也是同所有观众在他发表获奖感言时才得知此事。

邓依涵表示,过去的交往经验让他体悟到同性间相处时,常会因双方是相同性别而更容易相互理解,进而产生相吸。他选择透过影视创作,将自身的种种经历及感受汇整成篇,累积成一部部感人肺腑的作品。

《花香》目前已开始筹备第二季,邓依涵于脸书透露,接下来的故事会着重探讨“于混沌世界中厘清爱与快乐的方法”,详细内容则要观众好好期待。邓依涵盼,未来能继续秉持着“用作品改变大众对同志既定印象”的初衷勇往直前,继续将更多动人故事带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