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藝】金馬59特輯》移工議題躍上大銀幕 蔡崇隆藉《九槍》倡人權等值

【記者/黃睿蓁、林蕙宇 圖片/蔡崇隆提供】

被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譽為「今年最痛苦紀錄片」的《九槍》,不但入圍「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更奪下第59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電影背景源自2017年失聯移工阮國非之死事件,導演蔡崇隆以第一人稱視角模擬鏡頭畫面,紀錄阮國非生前的生活,希望透過主角的「靈魂視角」,帶觀眾一探阮國非生前的思想與生活遭遇。

導演蔡崇隆於2012年,曾協助妻子阮金紅執導紀錄片《失婚記》,這是台灣第一部以新移民觀點探討異國婚姻的紀錄片,並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13年他更拍攝《再見,可愛陌生人》替勞動移工族群發聲,並獲金穗獎優等獎肯定。蔡崇隆藉由多部關注台灣社會弱勢群體的紀錄片,深深道出那些缺乏關注、潛藏於檯面下待包紮的傷痕。

跳脫二元立場 貼近事件真相

「真正殺死阮國非的,只是那9發子彈嗎?」 2017年8月,越南籍移工阮國非在吸毒飲酒後,於新竹鳳山溪畔損毀民眾的貨、機車,遭員警圍捕。當時,心生恐懼的阮國非向警方丟擲石塊,還試圖躲進警車。警方為阻止他的失控行徑,便以手槍向他射擊了9發子彈,阮國非身中多槍,送醫後不治身亡。

蔡崇隆蔡崇隆在《九槍》中以第一人稱視角模擬鏡頭畫面,紀錄阮國非生前的生活。

「不是單純論定誰是誰非,而要跳脫二元立場,才能還原真相。」蔡崇隆認為,在外界眼中,此案可能是再合理不過的警察追捕移工事件,但移工最終遭開槍身亡,「簡直像在追捕通緝要犯。」蔡崇隆感嘆,人們不應以警察或移工的單方立場去看待此案,而是必須用多元視角、並拿掉雙方「對立」的濾鏡,才能看清事情原貌。他也強調,拍攝的本意,並沒有要抨擊任何一方。

捍衛民主和平 主張生命等值

「台灣不是一個講求人權和平等的國家嗎?怎麼還會發生這種憾事。」《九槍》主要分為「以靈魂視角介紹阮國非的身世」、「整起事件發生的經過」及「其他移工的工安事件」三部分,除了讓觀眾完整了解整起事件的前後因果,同時傳達導演一直想捍衛的台灣人權議題。

「他們是台灣社會很重要的一塊,為什麼要把他們當外人看?」蔡崇隆表示,主打「民主」的台灣,各種移工意外和遭受不公平對待事件,近年來卻層出不窮。抱持著對移工族群的關切與同理心,蔡崇隆語重心長的說,現今台灣有七十多萬名移工,人數甚至高於原住民,但台人卻總是將其「邊緣化」,甚至嚴重壓榨他們的人身權益。

蔡崇隆蔡崇隆期盼,讓觀眾完整了解整起事件的前後因果。

法學背景賦予「記者魂」 藉紀錄片傳遞社會關懷

出身新聞工作者的蔡崇隆,自稱是「有記者魂的紀錄片導演」。曾轉換跑道在超視《調查報告》和民視《異言堂》負責深度報導和調查報告單元,激發了他對整體社會的強烈好奇心,與渴望調查出真相的使命感。然而,在一次偶然看到公視紀錄片組的徵人資訊,使蔡崇隆毅然轉換跑道,就此踏上導演之路。

「拍攝紀錄片是我關心社會的表達工具。」蔡崇隆感言,當今媒體常受限於精簡、片面的報導,難以引領閱聽眾更深層的探討社會議題。而兩個媒體的工作歷練,讓他更懂的用不同視角理解社會。為傳達自身對弱勢群族的關心,蔡崇隆選擇透過紀錄片,將台人缺乏人權觀念、打壓外籍移工等真實情況,用最赤裸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打破刻板認知 盼台人深思移工困境

透過接連指導移工相關議題的紀錄片,如講述4位越南移工為改善生計而背負重債,過著四處逃亡生活的《再見,可愛陌生人》與此次最終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九槍》。蔡崇隆透過自身作品,道出移工們在台的艱困處境,引發台灣人反思國內制度的缺陷,並予以改善。

蔡崇隆蔡崇隆說道,《九槍》獲獎後,引發大眾對於移工議題的關注。

蔡崇隆說道,此片獲獎後,引發大眾對於移工議題的關注,網路上開始出現許多針對該電影與阮國非事件的討論聲浪,其中更包含許多負面評論。

面對所有負面言論,蔡崇隆盼能藉由《九槍》,打破大眾對於外籍移工的刻板印象,憑藉最真實的呈現手法,引發觀眾自省,並深入思考在台移工遭不平等對待的事實。他解釋,這部紀錄片不僅是要吸引具移工身分的觀眾,更期待能引起那些對於移工抱持刻板印象的台灣民眾關注,入戲院觀賞。

*11/28 13:45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