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專題-傳技特別計畫] 新聞一丙《春春》尋找消失的春天

「當我們的世界失去了春天,你是否還能記起春天的模樣?」

新聞一丙《春春》中不同於其他班的主題,以如果沒有春天的世界做為引題,重新思考春天與觀眾之間的角度轉換,進而帶出環境保護與實際作為的矛盾之處。


在環境變遷下世界的改變 

當這個世界因氣候異常而導致春天消失,會變成甚麼樣子?一個與時事息息相關的議題在本次新聞一丙的《春春》中,有著讓觀眾反思春天的重要性,總召蔡綰嫻表示:「主題「在這裡、在那裡」,首要概念是時空的轉變,「在這裡」是指現今的狀態,而「在那裡」則是指沒有春天的世界,並且藉由觀眾與春春之間角度的轉換,表達我們本身對於保護地球的立場與作法。」在現今社會中人們常常呼籲要挽救以及保護這個曾經四季分明的世界,但在經濟利益和人為破壞的惡性循環下,所呼喊的保護環境口號,卻和實際上的行為有所落差。「劇本刪改多次,從一開始的《春天的模樣》,改名為《春春》,就是希望能夠吸引觀眾,並且能藉由好奇心引發省思我們現今的春天是否慢慢消失了的這個現況。」


尋找記憶中春天的樣貌

《春春》故事設定於2050年,在這個已經失去春天的世界裡,有一個名字叫春春的高中女生,因為課堂上老師所出的一份作業“畫出春天的模樣”,開始在這個季候異常而導致季節趨於兩極化的世界裡頭,詢問著所有人『春天是什麼樣子啊?』,最後她發現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唯一的共通點是,他們都用自己的記憶去回顧春天的模樣,於是春春也開始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在春天消逝的世界裡,春天的模樣。



面對困境 尋找出路  
《春春》製作過程中並非完全的順遂,拍片時常因天候不佳而得和天氣賽跑,「由於本劇需要大陽光所以我們得常常利用午後雷陣雨前的時間,抑或是穿插的幾節空堂進行拍攝,時間非常倉促,而且拍攝地點離學校遠了些,人員的集合也常有變數。」蔡綰嫻表示:「導演編劇拍攝之間也會溝通不良,有些預期的效果沒出來,反而構成另一個《春春》或者第三第四個《春春》,也由於這部片子是在講感受,以此為主題自然也相對主觀,在溝通上我們有更大的空間進步,所以在後製上困難是最大的,最後也經由多次刪減修正而得成品。」

新聞一丙特別為宣傳設計的立體佈置

春意盎然 成功宣傳 

校園裡頭《春春》的影子也出現在同學們來往的視線,於通識大樓旁的大型掛布「你想找春嗎?」成功達到吸睛、宣傳的效果;蔡綰嫻表示:「在宣傳方式上,我們很早便思索並決定了方向。在經費有限的形況下,我們決定以省錢、有創意、最有效的宣傳方式為最優先考量。」除了與校內兩大店家合作、發送QR碼小貼紙外,他們也製作各種大小的立體春字在校園各角落擺放,更以大型輸出製作粉絲團蒐尋布條、以及手工製作的大型掛布,「堅持較有創意和品質的宣傳方式,藉由幽默有趣的創意奇想,讓人會心一笑並對我們印象深刻。」[記者/賴飛任]
相關連結:
新聞一丙《春春》Facebook粉絲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