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看法]从双非问题看香港未来特首


【文/关学琛
早前,香港各大主流媒体皆大章篇幅报导有关港人与内地同胞所引起的争执,触发了对港人身份认同的自我保护意识,事件中也再次突显出中港之间存在已久的矛盾和两地的文化差异。社会各界也为此议题争论得热血沸腾,而其中一个导火线正是“双非问题”。就此问题,笔者虽不是研究人口政策的专家又或是法律的权威。但作为一个留学台湾的香港学生,希望能借此为在港以外的人士简单说明究竟双非问题是什么一回事,所洐生出有什么问题和带来的潜在影响在那里,也希望能试从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的角度尝试去解释为何港人会有如此大的反弹。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向现任香港现任特首曾荫权批示本港仍有一些根本性的深层次矛盾有待解决。及后,他除了进一步解释香港应该在经济方面要把握现有的优势和遇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机遇以保持及巩固香港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之外,他更提及要改善民生,希望香港人民能包容共济、凝聚共识、团结一致,以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
然而这番说话似乎并未真正有效为香港的执政团队带来新思维去解决存在已久的深层次矛盾,反而有恶化的迹象。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归到“双非”,所指的是父母皆非香港人。今天在媒体上看到大量内地孕妇来流产子(当中包含的而不止有双非孕妇,还有部份可能是持双程証的孕妇;编按:双程証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往来港澳通行证)其实早已存在其且有迹可寻及。早在2001年,香港法院审议一宗案件名为“庄丰源案”,然而控辩双方一直对判决各有不满,直至上诉至终审法院,那时候政府代表提呈中国全国人大委员会,就本港基本法有关居港权的法律条文和定义请求法律解释,而终审法院最终亦接立了全国人大的法律解释并成为往后裁决的重要法律基础,也为今天的局面埋下了伏笔-确立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事实上,来港产子最大的诱因并不只是因2001年“庄丰源案”的裁决,而是在2003年沙士(SARS)过后,中央政府为帮助本港振兴经济,推出了港澳个人游的惠港旅游政策。这个政策推出后,内地居民来港的便利性因而增加,加上任何在港出生的儿童将可获得香港的居留权,这样便吸引了一批孕妇来港的意欲,从数据上已经反映来港产子的数目有增无减,并且是大幅增加,情况的确令人忧虑。虽说近年内地经济高速起飞,不少人都能受惠于经济成果,生活质素有所改善。但在中国比邻的香港,不论福利资源、医疗设施、教育等方面,所推出的政策和配套的发展都仍比内地成熟得多,基本生活水平条件皆在已发展国家或地区水平。再者内地的出现的结构性社会问题亦是错综复杂,例如一孩政策、城乡户藉制度等…都成了各种来港产子的推力和助力,诱因和原因。
回到香港,政府现时就这个问题所面对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包括:
短期内公营医院运作将面临考验
本港公立医院一直面对人才流向私营私营市场的问题,形成人手短缺的现象。就双非问题,首当其冲便是妇产科的人手以及床位,预约及等候产前检查的时间将会大增。面对那些冒险闯关分娩的孕妇,急症室医生更需要分神为这些个案先作处理,也使那些非紧急的服务也必需暂延,对其他病人的权益受到影响。
中期需解决这些个案的身份问题
双非所引申的问题并不止于医疗系统受到考验这么简单,而是他周边所带来的影响。我估计这些家庭长远而言将会获得政府的宽松处理,容许他们来港定居。但是,即使政府能控制这些个案的数量,但他们此举已经开了一个坏先例。更多声称拥有居港权的人士将会利用司法程序去以争取他们的权益。即使这些想法存在假设性,但我认为更多有关此类型的司法复核案件数量很大机会会增加。加上这些家庭能否获得香港的居港权,甚或获得“香港人”的身份,这些问题政府亦是未有详细交代,可预见及后争拗是会持续下去的。
长远而言,本港的福利开支以及就业环境将要接受更多挑战
我认为香港人最介意的并不是多花了公帑去去付这些福利开支,而是纳税人交给政府的税最终不能用得其所,更令人气愤的是,当香港市民需要政府出手帮忙的时候,资源却因"公平分配"或以"照顾弱势"的理由而最终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使用福利的优先次序被廷后又或资源被分摊。虽然不能完全断定这批新人口只能为香港造成新的负担,但在他们能够贡献香港之前,我们担心新来的人口会加重本港福利开支负担,加剧了本来就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造成“争饭碗”场面,或分薄本地学生权益等žžž也许这种说法带点个人成分的考量,但确实此等举动不能造就"更公平"的环境。
望未来特首有创新思维,摆脱政治包袱
香港特首选举在即,暂且不谈现时香港的选举制度的状况,那我们未来的特首又有什么良策能解决呢?遗憾的是,在观察众多特首候选人或疑似候选人的政纲或看法时,我们都无法看出他们能提出具前瞻性的新政策。只有其中一名参选人有提及可解决方法: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只提出以行政手段去堵塞现时的漏洞,包括公立医院停收今年非本地孕妇预约名额。但是,正如很多立法会议员质疑长远具体的政策方向和时间表都不清晰。究竟政府向公众及学者寻求的咨询,当中的成效有多大作用?政府又该如何深入浅出向公众解释他们的措施,这确实是未来政府需要多花功夫的地方。
这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言,香港仍有很多深层次矛盾有待解决,而且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得以解决。然而,笔者虽然跟大部份香港市民一样,都不一定具备对人口政策等相关议题的专业知识或解决这些结构些问题的能力。但是,从这个议题中,我们期望未来的能当当选特首的候选人不只应具备高尚的品格,还期望他/她有能力统合各方意见,发挥凝聚力等领袖该具备的条件。不过回归到的核心,我们期望的是有一个更公平的选举环境,执政者能具备为政者的核心条件-承担和挑战难关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