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艺】记录社会真实的样貌 我们同是《太阳的孩子》

【记者/黄麒珈、黄雯婕、蔡孟筑 摄影/谢珮瑜】
有别于强调声光效果的好莱坞英雄电影,国片《太阳的孩子》呈现的是你未曾有过的“心”感动!第52届金马落幕,本片虽无缘夺得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新演员奖,但由阿美族歌手舒米恩深情诠释的主题曲《不要放弃》,打败呼声最高的国民情歌《小幸运》,荣获第52届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电影《太阳的孩子》,探讨人与土地间的关系。(图片取自网络)

《太阳的孩子》由导演郑有杰及勒嘎.舒米共同拍摄,剧情改编自勒嘎.舒米2013年所拍摄的纪录片《海稻米的愿望》,透过台湾社会纪实,探讨新闻取材价值偏颇、原生土地的利益争夺等议题,并呈现原住民族对家乡的真挚情感。电影预告片上映后,短短一日就超过十万人点阅,郑有杰与勒嘎.舒米表示,期望能借由电影,让台湾人更珍视自己从小生长的这块土地。
电影取名《太阳的孩子》,郑有杰分享,“太阳”为人所依,散发出的热能量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条件,原住民文化中也多以太阳作为信仰象征,太阳不仅代表多元族群的意象,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起源,人类同是太阳的孩子,应要彼此尊重,平等生存。
《太阳的孩子》由导演郑有杰(左)、勒嘎.舒米(右)共同拍摄,盼让大众看见人性的力量。
郑有杰分享,“很多事情我以为透过资讯就能知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有很多我不知道甚至是一辈子也不可能明白的事,若都以我的角度来着手,那反而会流于一种傲慢”这次和勒嘎.舒米携手,透过彼此经验交流,才让这部以花莲港口部落居民为题材的人文电影,能走入许多人的心底,并唤醒台湾人对故乡遗忘已久的热情。
  郑有杰表示,电影取名“太阳的孩子”是由于每个人都需要阳光才能生存。
除了对土地的关怀,《太阳的孩子》也探讨不少新闻议题。对于现今媒体生态,郑有杰认为,同为媒体人,与其抱怨不如实际改变,透过电影纪录,盼传达台湾社会的声音,让大众听见,我们生长的台湾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也指出,目前的台湾社会,难以包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似乎认为彼此观点不同就难以和谐共处,他认为,台湾为多元族群社会,应试着了解彼此的文化,多去理解和包容。
 
《太阳的孩子》演员多为素人,盼能呈现最真实与自然的样貌。(图片取自网络)
自小在台南长大的勒嘎.舒米则分享,退伍后回到花莲陪伴母亲,却惊觉故乡景色不再单纯,为贴近如今陌生的土地,便开始着手影像记录,他分享,“透过镜头,拉近了我与部落的距离,是认识自己和原乡文化的媒介,也因此让我认识了更多的人。”非摄影本科出生,但他仍藉热情,拍摄出纪录片《海稻米的愿望》。他认为,人生其实不须太多犹豫,鼓励青年,有梦想就该勇往直前,不要迟疑。
《太阳的孩子》剧中演员多为素人,提及演员的择选,郑有杰透露,花莲港口部落村民拥有的生活经验,与剧中原设定人物相符,因此选定当地族人来担演剧中角色,如此才能最自然的诠释出对土地的情感。“纪录真实”是电影拍摄的初衷,而“人性”,则是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最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一部份。
《太阳的孩子》盼让台湾人重视让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图片取自网络)
郑有杰表示,本片以浅显易懂的叙述,展现导演们想传达给台湾人的价值观点,并借由电影和观众互动,希望所有年龄层的观众都能重视自己故乡的土地,同时也以最柔软的拍摄手法来描绘“人性”的力量,较不多着墨于激烈的冲突场景和艰涩难懂的剧情片段。
《太阳的孩子》以最真实的画面,让台湾人重新审视自己家乡在现代化后所发生的改变,以及传统生活与资本主义间的拉扯,族人靠自己的力量重新修复水圳,让土地重获新生。这部由郑有杰与勒嘎.舒米共同执导的电影带给台湾人温柔的归属感,期望同是太阳孩子的你我,勇敢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告诉自己,告诉大家,我来自福尔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