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共同課程委員會,為提昇學生的閱讀習慣、增進閱讀風氣,於98學年度起,推出全校共同必修「經典名著選讀」課程,至今已實行近兩學年,然而有部分學生反映,名著選讀上課效益不彰,其中問題包含讀物份量過多、閱讀時間不夠、教師上課模式乏味等等。
名著選讀課程列為兩學分的全校共同必修課,目前大一、大二學生,皆已上過名著選讀,課程讀物多由教師自行決定,學生只能依照老師的選擇進行閱讀,導致部分學生對教材安排適切性,以及學習效益抱持存疑態度,新聞學系二年級陳仕漢表示,他對老師所選的名著熱誠不高,學習效果自然不好,只對自己上台報告的部份較為了解。
新聞系二年級段松秀則認為,僅僅一學期的時間,老師卻安排了三本讀物,雖然有知識上的收穫,卻難以全面性的深入閱讀,而課堂討論時,往往是多組同時在一間教室進行,環境吵雜,討論過程與成果皆不理想。廣播電視電影學系二年級劉才煒同學表示,就讀物內容深度和份量上而言,必須花上不少時間閱讀,而老師教學方式過於生硬乏味,會降低學生聽課意願。劉才煒認為,教材並不侷限於讀物本身,從許多戲劇、電影當中也能輕鬆了解名著。
會稱為「經典名著」,讀物本身即精華,必有一定的深度,在短短一學期中要讀通並非易事,況且有些老師在一學期內安排了三本書籍,更增加學生理解上的難度。新聞二丙張家豪指出,小班制或許能解決當前名著選讀的問題。他們當時所選的讀物為《萬曆十五年》、《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與《台北人》,他認為除了台北人屬小說類,較為好讀之外,其餘兩本書概念性較強、較艱澀,需要老師引導閱讀、激發思考,而全班六十餘人,卻只有一名老師帶領,實在難以兼顧每個學生的需求,也無法在各組討論時做出最有效的引導。
元智大學同樣有「經典五十」相關名著閱讀課程,列為通識必修課,由學校挑選約五十本經典文學,分別請專任教師開課,供學生自由選修。而課程採集點制,大學四年必須累積五十點才能畢業,依讀物內容難度而有不同的點數累積,如《論語》、《金剛經》、《柏拉圖對話錄》等較難的讀物為最高級數,修習學生能獲得點數十點。經典課程同樣能搭配學生原本的必修課程,例如國文課搭配《西遊記》與《三國演義》,民主倫理與法治則搭配《民約論》。
元智大學機械工程系曾維梃表示,他目前修過的課都很有趣,老師教學活潑,例如《三國演義》的老師,在課堂一開始要他們自己取「字」,有次上課還秀了一段古琴。而《易經》的老師教他們看卦象、卜卦,他笑著說:「為了可以幫自己占卜,我還特地把六十四卦背起來!」,他亦表示,老師們會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切入主題,而不是很單純的要他們「回家讀」,讓學生會想要主動閱讀和討論。
提及經典五十的集點制是否會有壓力,曾維梃坦言,如果按部就班搭配學校已經安排好的課程,理論上到大二也會有二十五點左右,並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他說:「書的內容、性質都很多樣化,同學們都會有興趣的書來看,如果全部都沒興趣那也太瞎!」
對照世新、元智兩種不同方式的名著課程安排,顯然世新對整個課程規劃、讀物挑選,以及教師群的指派,應再多加琢磨、修正。由於共同課程委員會主委邱天助公務繁忙,無法撥空接受本報訪問,目前無法針對此問題做更深入的探討,然而,學校應為學生的受教權做出最妥善的安排,不應讓學生成為欠缺考量制度下的犧牲品,好的制度應給予老師發揮最大教學效益的空間,而好的課程除了讓學生有所斬獲,亦可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
[記者詹慈恩/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N專題]課程腰斬素養存疑的媒體識讀-名著選讀的實行與反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