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专题]量多识少消化不良的诡异现象-名著选读的实行与反思(上)

世新大学共同课程委员会,为提升学生的阅读习惯、增进阅读风气,于98学年度起,推出全校共同必修“经典名著选读”课程,至今已实行近两学年,然而有部分学生反映,名著选读上课效益不彰,其中问题包含读物份量过多、阅读时间不够、教师上课模式乏味等等。

名著选读课程列为两学分的全校共同必修课,目前大一、大二学生,皆已上过名著选读,课程读物多由教师自行决定,学生只能依照老师的选择进行阅读,导致部分学生对教材安排适切性,以及学习效益抱持存疑态度,新闻学系二年级陈仕汉表示,他对老师所选的名著热诚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只对自己上台报告的部份较为了解。

新闻系二年级段松秀则认为,仅仅一学期的时间,老师却安排了三本读物,虽然有知识上的收获,却难以全面性的深入阅读,而课堂讨论时,往往是多组同时在一间教室进行,环境吵杂,讨论过程与成果皆不理想。广播电视电影学系二年级刘才炜同学表示,就读物内容深度和份量上而言,必须花上不少时间阅读,而老师教学方式过于生硬乏味,会降低学生听课意愿。刘才炜认为,教材并不侷限于读物本身,从许多戏剧、电影当中也能轻松了解名著。
会称为“经典名著”,读物本身即精华,必有一定的深度,在短短一学期中要读通并非易事,况且有些老师在一学期内安排了三本书籍,更增加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新闻二丙张家豪指出,小班制或许能解决当前名著选读的问题。他们当时所选的读物为《万历十五年》、《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与《台北人》,他认为除了台北人属小说类,较为好读之外,其余两本书概念性较强、较艰涩,需要老师引导阅读、激发思考,而全班六十余人,却只有一名老师带领,实在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需求,也无法在各组讨论时做出最有效的引导。
 元智大学同样有“经典五十”相关名著阅读课程,列为通识必修课,由学校挑选约五十本经典文学,分别请专任教师开课,供学生自由选修。而课程采集点制,大学四年必须累积五十点才能毕业,依读物内容难度而有不同的点数累积,如《论语》、《金刚经》、《柏拉图对话录》等较难的读物为最高级数,修习学生能获得点数十点。经典课程同样能搭配学生原本的必修课程,例如国文课搭配《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民主伦理与法治则搭配《民约论》。
元智大学机械工程系曾维梃表示,他目前修过的课都很有趣,老师教学活泼,例如《三国演义》的老师,在课堂一开始要他们自己取“字”,有次上课还秀了一段古琴。而《易经》的老师教他们看卦象、卜卦,他笑着说:“为了可以帮自己占卜,我还特地把六十四卦背起来!”,他亦表示,老师们会用各式各样的方式切入主题,而不是很单纯的要他们“回家读”,让学生会想要主动阅读和讨论。
提及经典五十的集点制是否会有压力,曾维梃坦言,如果按部就班搭配学校已经安排好的课程,理论上到大二也会有二十五点左右,并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说:“书的内容、性质都很多样化,同学们都会有兴趣的书来看,如果全部都没兴趣那也太瞎!”

 对照世新、元智两种不同方式的名著课程安排,显然世新对整个课程规划、读物挑选,以及教师群的指派,应再多加琢磨、修正。由于共同课程委员会主委邱天助公务繁忙,无法拨空接受本报访问,目前无法针对此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然而,学校应为学生的受教权做出最妥善的安排,不应让学生成为欠缺考量制度下的牺牲品,好的制度应给予老师发挥最大教学效益的空间,而好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有所斩获,亦可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记者詹慈恩/综合报导]


延伸阅读:
[N专题]课程腰斩素养存疑的媒体识读-名著选读的实行与反思(下)